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小心网络直播诈骗陷阱!
      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关情况。据介绍,今年以来,上海警方深入开展“砺剑2024”系列专项行动,持续严厉打击、严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全市电诈案件既遂数和立案数在去年实现“五年连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双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5.5%和20.8%。依托前端预警和资金防阻体系,上海警方已上门提醒劝阻7.3万余人次,拦阻涉诈转账2.9万余笔,直接避免经济损失5.1亿余元。  从接报案件情况看,电诈案件以冒充客服、虚假购物、刷单返利三种类型为主,占比近70%,假冒熟人、虚假贷款、冒充公检法等类型诈骗也时有发生。随着直播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诈骗手法,如恋爱交友、虚假网络购物、直播售课、投资认购、直播引流等诈骗。  对此,上海警方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新动向、新手法、新变化,依托“砺剑2024”系列专项行动,全链条打击利用网络直播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不断挤压此类犯罪生存空间,全力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源头治理、齐抓共管。上海警方会同相关平台,启动专项治理行动,强化事前风险防控,在加强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通过定时巡查、集中整治等方式,针对直播黑灰产等问题进行重点打击,不断营造良好的网络直播环境。  ——打早打小、深挖扩线。上海警方通过警情分析、线索汇聚、类案串并,全面分析发案趋势,同步开展信息梳理等工作,全面摸清直播开发平台与下级代理商之间关系网,厘清诈骗团伙各层级组织人员架构,深挖诈骗团伙及其关联人员,力争一网打尽。  ——集中收网、集群打击。上海警方通过现案着手、旧案梳理、多维扩线、集中收网等举措,结合团伙人员构成,对查明真实身份的嫌疑人逐人制定抓捕方案,确保打击精准。  当心以下几类网络直播诈骗陷阱:  恋爱交友类诈骗。诈骗分子以“网络主播”身份,打着恋爱、交友等幌子,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话术,将受害人引流至直播间内观看直播,并通过“线下见面”等暗示诱使受害人陷入桃色陷阱,让受害人在直播间给其充值送礼,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虚假网络购物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发布“优质”的保健品、收藏品等信息,吸引受害人购买,进而通过发送虚假链接、邮寄以次充好商品、虚假发货等方式骗取钱款。直播间内“观众”大部分都是骗子的“马甲”,帮助营造商品紧俏的氛围。诈骗分子一旦发现观众对直播发表不利言论,就立即将观众禁言、踢出直播间。  直播售课类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受害人渴望快速赚取收益的心理,通过直播平台发布传授“账号运营”“直播带货”技巧的“卖课”信息,吸引受害人主动联系。起初,诈骗分子会收取小额“买课费”,让受害人正常观看回放课程,或发送一些临时链接以供学习。当受害人放松警惕、增加信任后,再诱使受害人支付大额“买课费”,然后将受害人拉黑删除。  投资认购类诈骗。诈骗分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视频吸引目标人群,虚构商品、虚构商品价值,诱导客户购买。例如,近期常见的“玉石直播”类诈骗手法,不法分子直播开“翡翠原石”过程、水军辅以炒作,承诺“升值”后高价回收或帮助转卖,吸引受害人投资认购,从而骗取钱财。  直播引流类诈骗。引流团伙通过购买、控制大量短视频平台账号,发布提前制作好的相关视频和引流二维码,再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增加曝光率,吸引用户前往其他平台或添加客服联系方式,客服则通过话术层层设套,获取用户信任,进而实施刷单诈骗、裸聊诈骗等。  警方提示:群众在网络上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对任何自称主播、主播助理或平台客服,并主动添加好友的人都要仔细核实,切勿轻信。网络购物时,不要脱离平台监管,不要在来路不明的网站、软件上投资理财,对于陌生人发送的二维码、不明链接切勿随意扫描、点击,谨防被骗。
    04/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免费”“买一赠二”……年轻人、老年人注意新骗局
      近年来,免费医美和保健品返利成为一些骗子进行非法集资的忽悠手段。  年轻人要当心“免费”医美新型骗局  当一个年轻人为如何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而犯愁的时候,她看到了免费体验热玛吉的广告:“价值28000元的热玛吉,现只需充值6万元,就能免费体验。充的钱将在一年内全部返还!”  年轻人动心了。可是一下充值6万元,年轻人手边没有这么多现钱。“好心的”美容机构为“顾客”思虑周全,表示可以提供配套的贷款服务。  于是年轻人开始体验“免费”医美项目。充值以后,年轻人发现原以为“一本万利”的项目成为噩梦的开始。她只体验到一次2000元的项目,在约定的返款日也只收到几百元,没多久发现美容院已经转让,工作人员也失联了。别说免费体验了,贷款来的6万元还得按时还本付息。  这就是打着医美旗号的非法集资。别轻易相信充值就能免费体验的事情,更没有还本付息高额返利的好事。想医美的朋友得对自己负责,除了找正规机构以外,更要理性消费,警惕“医美贷”,毕竟变得更美不仅仅只是外在的光鲜亮丽。  老年人要当心  打着“寄存代售保健品”旗号的非法集资  年轻人需要警惕上述的“免费医美”骗局。老年朋友们则要当心一种打着“寄存代售保健品”旗号的非法集资。  “大爷大妈,这是免费的鸡蛋”“叔叔阿姨,我们下午有免费的专家义诊”“干爹干妈,天冷了得多穿点”,这些都是骗子吸引老年朋友上钩的前奏曲。  别小看这些小恩小惠、嘘寒问暖,时间一长,骗子就可能取得老年朋友的信任。之后骗子就开始忽悠他们高价购买一些保健药品或保健仪器了。  “叔叔阿姨,您别看要几万块,疗效是真的好”“我们买一赠二,其中一份您拿走,另外两份就留在这里销售,只要卖出去,我们第一时间就按照您投入购买的这些钱,来给您返利,返利会每个月都递增的,最多能达到200%”。  您算算这得多少钱?这么惊人的利息!真的有这种好事,骗子为什么会便宜别人呀?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骗钱。  如果老年朋友买了这些产品,不仅钱赚不到,高价买来的保健品,也都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不耽误病情就不错了!而骗子已经将钱拿到手,开始跑路了。  这些骗子的招数,其实都是抓住了一些人的小贪念,让人以为赚到了,最后却失去的更多。别相信特效保健品等的宣传,更没有买保健品还能赚钱的生意。老年朋友要科学保健,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  投资要小心  不要想着天上会掉馅饼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梁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的采访时分析称,医疗领域的集资诈骗主要包括三类——投资美容、健康投资、境外医疗。非法集资诈骗的方式多种多样。实际上,正规的医院不存在会给返利的情况。投资诈骗往往宣称有高额回报。  按照《刑法》规定,从事非法集资可能涉及两个“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者的本质区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集资诈骗的行为人主观上则具有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的目的。上述两个案件都存在非法集资诈骗罪的行为。  李梁提示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感到有很大的利益回报,要咨询一下身边的家人、朋友,或者到派出所、司法机关去了解一下情况。李梁指出,诈骗罪的被骗人往往都是“自愿”的,没有被强迫的,所有的骗局都是抓住了被害人贪小便宜的心理。投资要小心,不要想着天上会掉馅饼。
    04/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AI造谣引发担忧 “技术之恶”谁来管
      近日,网络上热传一则“十大致癌卫生巾黑名单”,其中包括护舒宝、苏菲、娇爽等知名卫生巾品牌,附文称这些产品被检出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这一消息引发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难道连这些大品牌都不靠谱了吗?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上海网络辟谣官方微博称,这份榜单并非监管部门检测的结果,而是由AI技术生成的虚假信息。更令人遗憾的是,部分网络博主未经核实,出于吸引流量、博取眼球目的,对这份假榜单进行了解读和传播,进一步加剧了谣言的扩散。  这起事件揭示了AI技术在信息制造领域的潜在风险,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环境下谣言传播的不良后果。AI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信息传播领域,AI的介入使得信息的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不确定性。如何确保AI生成的信息真实可信,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的自我修正,更需要培养一种负责任的信息态度,包括对于任何信息的来源进行核实,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保持谨慎态度,以及对于谣言和虚假信息进行批判和抵制。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表达的自由不应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场,其开放性和匿名性为公众表达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也使虚假信息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当一些博主为了流量和利益罔顾事实、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消息时,网络空间的公信力便受到了严重损害,并且推波助澜地直接将“技术之善”导向了“技术之恶”。  从AI复活到AI造谣,技术的中性论早已被现实所打破,技术的善恶其实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当AI被用来复活逝去明星成为生意,当AI被用来制造和传播谣言使人恐慌,它便成为了侵犯个人权益、损害社会诚信和公共利益的“作案”工具。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技术伦理和网络表达的边界?我们是否加强了技术的伦理约束和监管?  是时候给狂飙的AI套上笼头了,以确保它在法治和伦理的轨道上安全运行。在AI日益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必须警惕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操控,必须始终将保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放在首位。毕竟,只有可信、可靠、可控的人工智能,才能让每个人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
    03/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以“特供”标识欺骗消费者
      公安部近期公布了多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一些不法分子将成本低廉的散装白酒勾兑、灌装,打着“特供”“专供”幌子,以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早在2013年,有关部门就印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2022年,公安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可以明确,目前网上网下销售的带有“特制”“内招”以及“军队特供”“军品专营”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所谓“特供”是不法分子用来欺骗消费者的套路。  为什么这类非法产品屡禁不止?一方面,制售假酒犯罪成本低、获利空间大。从公安部公布的案例来看,价格几元一斤的低端白酒经过“特供”包装,竟能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瓶的价格卖出,其中的暴利让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是“撑面子”“抖派”等畸形消费观作祟,一些消费者认为“特供”酒能体现身份,对此趋之若鹜,甚至知假买假。  这些所谓的“特供”酒,不仅欺骗消费者、侵害其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还贬损政府和军队的形象、公信力,引发社会矛盾,滋长不良风气。  近年来,公安机关对以“特供”“专供”名义非法制售假酒犯罪开展集中打击,破获了一批重大案件,“特供”酒泛滥势头得到遏制。但也要看到,这类犯罪链条长、环节多,团伙化特征明显,且常与虚假宣传、商标侵权、互联网售假、危害食品安全及非法印刷等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关联,需要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联动执法,深挖源头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建立监管执法长效机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彻底斩断产供销犯罪链条。  在有关部门撕去市场中各类“特供”标识的同时,消费者也要从观念上破除对所谓“特供”的迷信,保持理性,提高辨别能力,切莫盲目跟风,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03/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免费”的化妆品小样,满是“狠活儿”?
      商家搭配产品正装赠送的化妆品、护肤品试用装(俗称小样),潜藏怎样的风险?很多人可能一无所知。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商家赠送的化妆品小样后,前几天效果明显,但又过几天,出现面部发红发痒且愈加严重。将小样送检,结果显示小样汞含量超标1万多倍。经调查鉴定,生产方因缺少精细化操作标准,每瓶小样汞含量都不同,有的竟超标4.3万倍!  不合格的小样,背后满是套路。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急切变美的心理,往小样中添加正装产品没有的化学成分,以规避监管,再将其“免费”赠送给消费者,以正装、小样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为名,引诱使用,制造“有奇效”的假象,促使消费者复购。其实小样成本早已暗含在正品当中。功效不够,“狠活儿”来凑,随意“加料”的不合格小样,伤健康,也伤钱包。  “免费”不能免责。根据《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以免费试用、赠予、兑换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化妆品的,应当依法履行相关的化妆品经营者义务。利用“爱美之心”,以“免费”之名变相捆绑销售不合格产品,损害消费者健康和权益,必然受到惩罚。耍“小聪明”,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商家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守规矩、走正道。  小样虽小,但不能成为监管盲区。包装小巧,本应标注的商品标识易被忽视;以赠送等流通渠道为主,路径较为隐秘;一些进口产品缺少中文标识,难辨真伪……观察行业,监管还存在“蛮荒地带”。不能因为小样之“小”,商家就自我降低要求,监管就放松懈怠。功效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行业立规矩,使监管有力度,让规则长牙齿,才能确保整个行业守住安全底线,提高产品品质水位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合格小样问题也启示我们,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忽视细节。越是细小处,越能展现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健康程度,也越能体现我们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和实际效果。透过一个小样,解决一类问题,方能筑牢安全的堤坝,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更好造福广大消费者。
    03/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贷款陷阱,教你如何识别骗局
      近些年,网络金融诈骗持续高发,尤其是贷款骗局,不法分子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低利息、包提额”等虚假宣传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呢?有相关机构为大家总结了三种常见的贷款骗局,以及四种防范措施。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贷款骗局主要有三种:  1、假冒正规金融机构  不法分子伪装成正规的金融机构,在网上发布贷款信息,制作虚假App,误导消费者。而这类山寨产品一般都有高额利息,并且会向消费者收取诸如保证金、审核费等。  提醒大家,不要从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广告网页上的链接直接申请贷款,谨防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申请贷款产品还是要在官方渠道上申请。  2、内部渠道,快速下款  信用贷款产品对个人征信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一些征信不佳的消费群体被不法分子盯上。他们打着“内部有人,可以快速下款”的旗号,诱骗消费者缴纳高额代理费。消费者在急于解决当下困境的情况下,极容易上当受骗。  其实,任何金融机构不存在所谓的“内部贷款办理渠道”,每个人的申请方式都是统一的,贷款产品的审核,人工更是无法干预,完全由风控系统判定,只要你的综合评分达到要求,就能成功下款,且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3、低息贷款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无抵押、低利息、不查征信、免担保等都是骗子的手段,虽然每家贷款产品的利息有高有低,但明显低的离谱的一定要当心。  如何判断产品是否正规呢,业内人士表示,最好做到“四查看”:  一是查看产品背景:贷款产品背后的公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产品是否正规,消费者可以查询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以及到该公司官网上查看;  二是查看公司资质:提醒大家,一定要了解放款公司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一般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是具有放款资质的,那种来历不明的贷款产品一定要谨慎;  三是查看收费情况:正规贷款产品在开通前不存在任何费用,如果在贷款前就以“保证金”“解冻费”为由,要求提前转账的,消费者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四是查看合同:申请贷款过程中,一定要详细查看签订的贷款合同,了解息费标准、还款条件等等。  贷款是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方式,但在选择贷款机构和申请贷款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避免遭遇贷款诈骗。如果遇到可疑情况,一定要及时报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03/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网恋陷入“杀猪盘”骗局
      3月19日,记者从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获悉,骗子假冒军官并以婚恋为幌子接近当地一名单亲妈妈实施诈骗,好在受害者14岁的儿子识破骗局后报警,帮助妈妈脱离“杀猪盘”骗局。  3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新城派出所接到一名男孩报警,对方称自己是14岁的初中生扬扬(化名),与妈妈共用一个QQ,下午登录QQ时发现妈妈与一名陌生男子的聊天记录,怀疑妈妈遭遇了电信诈骗。  当天是周六,扬扬独自在家而罗女士在杭州西湖区上班。民警立即联系罗女士,告知其遭遇了“杀猪盘”诈骗。可罗女士虽口头应允,但通过扬扬登录的QQ发现,罗女士转头又将民警来劝阻的事告诉了诈骗分子,而对方还在继续怂恿她投资理财。看到罗女士的此番举动,民警果断让扬扬更改QQ密码,中断罗女士与诈骗分子继续联系,一边又联动罗女士公司所在地的民警上门对罗女士进行见面劝阻。当晚,罗女士下班回家后被民警带到社区反诈觉醒室。  罗女士告诉民警,她是一位单亲妈妈。今年2月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名姓张的男子,对方自称是一名现役“少尉”军官,马上就要退伍了,有意和罗女士组成家庭,罗女士也在交流中慢慢对该男子产生好感。  两人熟络后,对方称自己在一个理财平台上有投资,但因为自己在部队不方便,就把平台账号交由罗女士打理。罗女士看到理财平台上的金额在日益增长,该男子就趁机教唆罗女士参与投资。就在罗女士准备筹钱投资时,两人的聊天正好被扬扬看到了。  经民警多番反诈劝说,罗女士最终清醒过来,最后删除了对方QQ和投资软件。14岁的扬扬告诉民警,自己是从“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知道“杀猪盘”骗局的,没想到让自己遇到了。  “这次多亏了你儿子,要不然损失可就大了!”工作人员不但表扬了男孩,近日,还上门给男孩颁发了“反诈小能手”的荣誉证书。  14岁的男孩为何能一眼识破这个陷阱?他说,因为之前遇到进行反诈宣传的警察叔叔,帮他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平时他也会去阅读里面的防诈知识。没想到,故事里的情节竟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了。  民警提醒:这类冒充军官的“杀猪盘”诈骗,多以中年离异或丧偶女性为主要诈骗对象。嫌疑人通过网络寻找目标,把自己包装成“军官”身份,编织一个爱情美梦,引导受害人在网上投资或博彩,诈骗受害人资金。  切记,不要被甜言蜜语迷惑,不要随意给没有见过面的网友转账、充值;不要相信“系统有规律”“平台有漏洞”的谎言,非官方App不安装、不注册;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报警。
    03/2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察”来电要求转账?这是骗局!
      近日,A女士接到一派出所民警的陌生来电,对方要求转账15万元,否则将对其孙子打架斗殴一事进行立案处理。A女士转账后才发现这是骗局。3月16日,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公安机关办案不会要求个人转账,一旦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冒充公检法类  近日,A女士接到自称广州市某区派出所民警的来电,告知A女士孙子和同学打架造成人身伤害,需私了赔偿,否则将立案。A女士信以为真,将15万元转给对方个人账户。事后,A女士给其孙子打电话得知并无此事。  省反诈中心提示:公安机关办案不会要求个人转账,一旦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冒充熟人类  近日,B学生收到邻居QQ发来的一则消息,对方称他父亲出了车祸,急需用钱,希望B学生借其3000元,B学生信以为真后转账。B学生将此事告诉父母后,父母了解到邻居并没有给B学生发过该消息,其账号被盗。B学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在网上发消息要求帮忙转账或垫付资金时,一定要和当事人通话联系,确认后再决定是否转账。  虚假中奖类  近日,C先生在某视频软件上看见一条“专业代买彩票,出奖率极高”的广告。C先生私信询问,对方发来二维码让其扫码下载名叫“某乐购”的App软件,C先生下载App后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多次转账并购买彩票。提现时,对方以操作失误为由,拒不提现。  省反诈中心提示:诈骗手段花样多变,但始终离不开受害人想要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心理。如遇诈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杀猪盘类  近日,D女士在网络上认识一自称在某部队服役的男子,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后,男子称其有渠道进行短期投资可轻松赚钱。D女士在对方提供的链接内买进卖出美元、英镑等理财产品,账户显示不菲收益。D女士提现时却无法提出,该男子也杳无音信。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以建立男女朋友关系后诱骗受害者在虚假网站投资,此类诈骗十分常见。切忌轻易给网友转账或跟随对方购买理财产品。如遇诈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03/2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网警提醒:警惕克隆网站、替考包过等骗局
      多省联考在3月16日拉开序幕,各位考生早已蓄势待发,但大家在认真备考的同时也得防着点骗子,在此总结了几种常见的诈骗方式来让各位考生避免踩坑。  以假乱真克隆网站  不法分子会特意模仿官网做一个钓鱼网站,然后利用搜索引擎机制使克隆网站排名靠前,以此来骗取考生的个人信息和金钱。  网警提醒  考生进入网站后要注意辨别真假,可通过查询网站备案信息、查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标识、查看网站域名来确认是否为官方网站。  谎称提前获取封存考题  不法分子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声称认识出题人员,并有渠道能提前获取封存考题来吸引考生购买,一旦考生付款,不法分子就会拉黑跑路。  网警提醒  不要轻信任何声称可以提供公考考题的广告或信息,考生应凭借自身努力认真备考,遵守考试纪律,相信自己的实力。  谎称替考包过万无一失  不法分子谎称认识监考人员,考生只需提供上下打点的金钱和个人信息制作特殊准考证便可派遣专人代替考生参加考试。  网警提醒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各位考生不要轻信不法分子的蛊惑,以免上当受骗,以身试法终将自食恶果。  假冒的全网最新查分网站  不法分子往往假冒相关部门、机构,到处发送含有虚假链接的短信,并声称已更换新的查分网站,考生一旦轻信点击,轻则被骗个人信息,重则损失个人财产。  网警提醒  各位考生收到公考的相关通知信息时,要先看清楚内容,确认信息是否属实,如果无法判断真实性,可通过官方网站或热线电话核实,不要轻易点击链接或下载附件。  谎称分数不够可以替换修改  不法分子自称认识阅卷员,只要肯花钱打点即可走后门以替换答题卡的方式来进行改分,借此骗取当事人一笔不小的"打点费用"。  网警提醒  公务员考试的阅卷向来都严格按照保密流程,在答题卡的回收和保管工作上落实"双人双钥匙"的政策,只有两人同时在场,才能领取考卷。  此外,在评卷、扫描、登分等其他环节上,也实行双人制约的保密制度,通过"替换答题卡"的手段来修改分数,可能性为零。  谎称考试上岸帮忙调动  不法分子自称有门路,考生上岸后只要花钱打点,就能动用关系帮忙跨省调动,一旦付款,就会陆续以其他借口继续向受害人转账打点,直到受害人无法转账就拉黑跑路。  网警提醒  成功考上公务员后,应该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和道德底线,不能为了私利去轻信他人的谎言。这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和财产安全的损失,也是对社会公共秩序和法律规范的挑战。  以上就是省考常见骗局,各位考生还请好好避坑,切勿为满足私欲而上当受骗。
    03/1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新骗局!“共享屏幕”变“共享钱包” 上千万元险被骗
      最近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受到关注——“共享屏幕”诈骗。所谓“共享屏幕”,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电脑或移动设备,比如手机之间共用一个屏幕。当两部手机之间开启“共享屏幕”功能时,操作其中一部手机,另一部手机会呈现出一模一样的屏幕效果。这一功能多用于远程会议、文件共享等方面,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设计出一款新型骗局。不久前,浙江杭州的陈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骗局,1400余万元资金险些被骗。一起了解这起案件的经过。  3月4日晚,一对夫妇到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报警称遭遇了网络诈骗,据事主陈先生介绍,当天接到一个陌生视频来电,对方自称是“某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告知陈先生开通的电商直播平台会员服务,每月需缴纳会费900元,1年需缴纳9600元,如果不缴纳费用,会对其征信产生重大影响,后果严重。  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民警俞一超:对方准确报出了陈先生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身份信息,陈先生听了之后信以为真,便想要取消这个会员服务,因为他怕影响到自己的征信,于是陈先生和“客服”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之后,陈先生一步一步陷入了整个骗局当中。  陈先生根据“客服”指导下载了某会议软件,进行了“屏幕共享”等一系列操作,其间还在手机上修改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密码。没想到,密码修改后不到几分钟,陈先生的手机就出现了锁屏提示,陈先生怎么尝试都无法解锁。  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民警俞一超:在之前屏幕共享的过程中,陈先生的手机开机密码都已经被对方所获取,那么对方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的形式,对陈先生手机进行一个锁定,在这十几分钟的锁定期间内,对方可以对陈先生的银行卡进行一个转账汇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突如其来的手机被锁状况让陈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他立即拨打了“110”,并在家人的陪同下火速赶到属地派出所求助。在当事人的全力配合下,公安机关快速对当事人名下的账户进行了保护性止付,成功保全了账户上的1400多万元,并帮其关闭了手机视频通话功能。  警方提示:这些“屏幕共享”诈骗套路要当心  “屏幕共享”诈骗有哪些常见套路?我们又应该如何防范应对呢?来听民警的介绍。  据派出所民警介绍,“屏幕共享”时,你的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可以同步让共享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App推送内容、解锁密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关键信息,从而威胁到财产安全。那么,涉诈人员是如何利用“共享屏幕”骗取受害人信息的,民警给我们做了演示。  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民警董华港:我现在是陌生人一方,向你提出请求,你这边点加入就进去,进去之后我们可以点这个屏幕共享,你这边所有的操作流程在我这边都可以反馈出来,包括在我这边拨打方的引导下,你可以打开一些银行卡的App,或者是输入自己的锁屏密码,或者银行密码输入,可以引导你一步一步输入密码,获取验证短信,从而来盗取你的银行卡的相关资金。  据了解,常见的“屏幕共享”诈骗套路分为三步:首先是“伪装身份”,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或者各种平台的客服,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理由,对事主实施精准诈骗;其次,“引导下载涉诈软件”,在取得事主信任后,诈骗分子会引导事主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会议软件;最后,“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以指导操作等各种理由要求事主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进而获取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手机都具备屏幕共享功能,该怎样避免陷入骗局呢?警方提示,切记不要和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因工作需要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时,切勿操作支付类、银行类App,切勿进行输入密码、解锁、个人信息验证等安全操作,同时,还要及时退出“共享屏幕”。  杭州市公安局富阳区分局城西派出所民警董华港:首先我们可以拒绝接听一些屏幕共享的视频聊天,对于苹果手机来说,我们可以在设置一栏中选择关闭,对于安卓手机来说,我们谨慎下载一些屏幕共享的视频App;如果在屏幕共享过程中,我们可以及时点击退出屏幕共享,或者以拔出电话卡、锁屏关机的方式退出;在屏幕共享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来确认自己是否被骗。
    03/18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