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提示】弹弓+橄榄,高速上的碰瓷新套路
驾驶租来的豪车,在高速公路上碰擦过往车辆;在餐饮店附近蹲点,专门找疑似酒驾的车辆碰擦……骗子们的碰瓷套路花样不断翻新,让一些老司机们也难辨真伪,损失惨重。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涉案被告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作案数起,诈骗了10余万元。 2022年9月,许先生驾驶一辆小型客车从安徽天长前往上海,行驶至沪蓉高速路,在变道时突然听到车身发出一声轻微异响。因为行驶正常,许先生并未在意。没多久,一辆银色奔驰车自后方赶来,与许先生并排行驶,奔驰车司机摇下车窗示意许先生停车并几次三番逼近,许先生无奈跟随奔驰车驶入应急车道。 随后,奔驰车下来3名男子与许先生交涉,称车辆后视镜被许先生撞坏,照价赔偿要大几千元,若选择私了价钱可以商谈。许先生仔细一看,发现自己车身上真的有擦碰痕迹。见对方人多势众,许先生为花钱消灾便同意私了,一番讨价还价谈到3400元。待回到家中,许先生越想越不对劲,便将手机拍摄的“私了”视频、微信转账记录等发布到网络短视频平台。 谁知竟有网友私信许先生,称自己在同一高速路段遭遇了类似事故,简直像是复刻了许先生的经历。两人沟通后发现遇到的肇事车辆、驾驶人员是同一伙人,遂报警。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李某等犯罪团伙成员落网,2023年2月,该案被移送至惠山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查,2022年8月以来,被告人李某、张某甲、何某、王某两两组合,驾驶租来的奔驰、宝马轿车,提前损坏汽车反光镜并换上假牌照,在沪宁、沪蓉高速路上寻找目标车辆,并使用事先准备的弹弓、橄榄等物品击打目标车辆,被害人许先生听到的车身异响便来源于此。李某等人把目标车辆逼停后,趁被害人不注意,用砂纸磨损目标车辆,造成剐蹭假象,让对方进行赔偿。上述4名被告人连续作案近40起,非法获利6万余元。 “事实上,被害人遭遇了典型的高速公路碰瓷骗局。”惠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王栋表示,该案系团伙作案,分工明确;豪车均为租来;成员流窜各地,作案次数频繁。同时在高速公路上以弹弓、橄榄击打他人车辆并超车逼停,极易造成驾驶员分心,对公共安全造成风险,“碰瓷事故”极易演变成交通事故。 在该案侦办过程中,检察机关又发现该团伙新的犯罪事实。李某等4人认为仅仅靠高速上实施诈骗,每次几百上千元进账太少,便拉拢张某乙入伙,一起在餐饮店附近寻找酒驾车辆“碰瓷”。 6月11日,经惠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李某等5人因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罚金五千元至三千元不等。 “车辆碰瓷手段多种多样,但也有很多共同点。”曾办理过一起“升级版”酒驾碰瓷案件的惠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敖宇介绍,此类犯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方会主动提出私了,以各种理由拒绝报警,不按正常程序处理。”他提醒驾驶员,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切不可心存侥幸,时刻谨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只要自身过硬就不惧任何骗局。
08/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空调维修“坑多水深”
炎炎夏日,不少人戏称“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当前不仅是空调使用与维修的旺季,也是空调维修相关投诉的“旺季”。《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遇到过空调维修乱收费、高收费,维修质量堪忧的情况。不少消费者反映,大热的天,空调出了故障,若再遇到不规范维修,不小心掉进“坑”,就真叫人“火大”了。 收费有点乱官方报价可维权 消费投诉 河北唐山消费者魏先生:由于家里空调突然就不制冷了,我就在某平台上约了维修师傅上门维修。师傅查看后说压缩机电容坏了,更换了一个新的,收费440元。师傅走后,我上网查压缩机电容的价格发现,多数都低于30元一个。这明显是坑顾客、乱收费。 南京消费者高先生:我在网络上搜索找到一名空调维修工,在没有更换家中柜机任何零件的情况下他收了5000元维修费。 市场调查 对于空调维修乱收费问题,网上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说曾经被坑过,但大都是在网上“搜”来的维修,因为不知道其中的秘密而中招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品牌官方维修价格如今非常透明,消费者感到维修价格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个体维修者上门维修,现场任意开价。在服务平台上入驻的第三方空调维修商多数只留了维修电话,既没有标明收费标准,也没有展示相关的营业执照、从业资格证件。 价格参考 记者查看多家知名品牌的官方网站发现,品牌厂商一般都在相关网页上对维修价格进行了明示,维修师傅基本没有多少自己要价的空间。例如,海尔服务公众号显示的空调维修价格为:小修100—200元,中修350—500元,大修600—800元。啄木鸟维修公众号显示的空调维修价格为:简单维修98—128元,普通维修108—798元,中等维修208—688元,复杂维修378—1488元。而且品牌厂商的维修价格表都将每一类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即便消费者不懂维修常识,也基本不怎么会被“坑”。记者发现,更换压缩机属于维修中较贵的项目,如空调挂机更换压缩机,格力的官方维修价格不超过550元,海尔的官方维修价格不超过600元。魏先生被收取了440元的压缩机电容更换费,格力对此的维修价格为90元,海尔则不超过150元。品牌厂商在相关网页上对维修价格基本都进行了明示。 消费提醒 北京马连道红莲小区一家开了近20年的电器维修店店主苟师傅:在网上家电维修店铺中,个体维修者多如牛毛。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今天搞空调维修,明天不一定就干什么去了。所以能蒙一个算一个,乱开价,一次就能收好几百甚至上千元。他们还会装成官方维修人员来赢得消费者信任。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涛:价格围绕商品、服务的价值上下波动是正常的,但同时,《价格法》第十四条也规定了经营者不得有的一系列不正当价格行为,其中的第四款规定: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市场监管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消费者要通过正规维修平台下单维修,这样更方便出现问题后维护自己的权益。 加氟坑较多品牌标准可避险 消费投诉 北京消费者李先生:我家空调制冷效果不好,维修师傅上门后说是缺氟,加氟就可以了。然后直接给加了,并称加了7个压力的氟,一个压力80元,收费560元。当时加完氟启动空调后的确感觉出风口是比较凉,但是师傅走后,空调运转不到一个小时,就又不凉了,室外机依然在运转。再找这个师傅就找不到了,我的电话被拉黑了。最后我找到空调厂家的维修师傅,才知道根本不是缺氟,而是散热不畅,空调温度高自我保护停机了,我听到的机器运转声其实是风扇的声音。最后只花了80元换了一个电容就解决了。 市场调查 氟是冷媒的一种,空调制冷离不开冷媒,早期空调都是用氟作为冷媒,因此目前市场上习惯用“加氟”来代称加冷媒。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加冷媒的价格计算方式有两种,有的商家按空调的匹数以及加注的次数收费,有的则按压力收费。 价格参考 电商平台空调维修价格表显示,1—1.5匹空调加一次氟的价格为185元;格力官方维修价格表显示,2匹以下的空调加氟一次100元;海尔官方空调维修价格显示,加氟120—150元。与此同时,记者通过电商平台给多家第三方空调维修商打电话后发现,他们当中多是按照加冷媒的压力来收费,一个压力50元到100元不等。 消费提醒 环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空调检测员刘鑫:按照压力收费显然是不对的。每台空调出厂时所需的冷媒型号和加入的重量已注明在机身,压力是空调冷媒在机器中的一个参考值。如果压力过低证明冷媒可能有泄漏。添加冷媒在压力表的测试下,不能超过机身标注的压力值。不同冷媒,压力不同,不同机型所需压力也有差异。冷媒在温度低的环境中是液态的,压力相对较低;高温情况下则是气态的,压力会升高。 维修店主苟师傅:空调加冷媒是最好的挣钱方式,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加没加、加了多少。所以不少维修者上门检测后说要加冷媒,然后随便报个什么压力值就收几百元。冷媒是按照重量来算的,比如R22(冷媒的一种)网上的售价是3公斤60元。维修时,3匹的柜式空调一般使用冷媒不会超过2公斤,1.5匹的挂机加1公斤冷媒就够了。所以,空调按照压力进行收费都是骗人的。 水平有高低选择师傅看资质 消费投诉 陕西商洛消费者王先生:我家空调6月初出现故障,显示故障代码为E6代码。从平台找了维修师傅花1200元维修后可以正常使用。但用了不到两个月又出现同样的错误代码。再找到原来的师傅维修,被告知再修一次需要1200元。 市场调查 空调维修不仅是技术活儿,还是良心活儿。有些维修人员并不是技术不好,而是在第一次维修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将空调修好,留下伏笔以便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故障时可以再次维修、收费。如今,随着维修平台的出现,平台上有大量从事空调维修的人员。这其中有不少人并不具备合格的维修资质,维修水平也不高。 选择参考 各品牌都有以自己品牌命名的公众号,里面可以直接下单维修。官方维修电话在打通后会在手机上显示品牌的名称,而且接线员能够通过电话、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立刻查到消费者所购买过的产品型号、安装地点,空调是否在保修期内等信息。正规维修师傅在收费时给出的价格可以比对该维修机构网上的公示价格,如果有异议当场就可以打客服电话询问或投诉。 消费提醒 环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空调检测员刘鑫:空调维修不是想干就能干的。首先,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其次,空调维修涉及电器线路布线及安装作业,作业人员应持有《电工证》。最后,根据《安全生产法》《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安全培训与考核管理规定》,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的高处作业被认为是特种作业,需要具备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劳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6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因此,不要找“游击队”式的维修商,以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08/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选择成人教育培训,请注意!
当前,就业市场“内卷”严重,许多年轻的职场人产生了“学历焦虑,能力焦虑”。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升温,学历提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在今天互联网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成人教育培训,也搭上了“网络快车”,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各机构竞争火热,但虚假宣传,引导贷款,退费纠纷等问题也接踵而来,为提高消费者对成人教培消费的认知,帮助消费者辨别消费陷阱,河南省济源市消保委发出以下提醒: 多方比较谨慎选择机构 消费者在选择教培机构前,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教培机构的营业执照,成立年限,经营场所,经营风险等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其他消费者对该机构的评价,多方比较后再做决定。 保留证据口头承诺勿轻信 培训机构往往把师资作为主要宣传噱头,接待老师更是口头作出若干承诺。交费后,发现实际授课教师与宣传不符。这时,培训机构否认之前的宣传和口头承诺,并反过来要求消费者举证。 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查看合同服务条款是否与机构承诺一致,对于合同中没有体现的承诺,消费者可以要求机构提供补充协议。消费者要尽量以文字形式与机构沟通,也可以对机构承诺进行截屏或录音录像,以保留证据,便于日后维权。 不贪便宜退费规则要摸清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前要询问参与优惠活动的条件以及相应的限制性条款。付款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机构的退费规则,以免在因个人原因要求退费时,被机构以“基于优惠购课”为由,扣除大部分的学费,要重点关注退费申请时限,退费比例等条款内容。此外要注意违约金条款,参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若违约金高于可能造成的损失,消费者有权要求减少或拒绝签署违约金条款。 理性消费安全渠道去付款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服务时要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理性消费。货款培训要考虑不能按时还款带来的失信风险,要选择交易环境安全的网购平台或店铺,并通过平台正规途径转账支付,切忌在个人社交媒体私下转账交易。不轻易透露证件号、银行账户资料等关键信息。 不信宣传考试政策要自知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前,不要轻信机构“与XX大学合作关系”“名师授课”“超短学制轻松拿证”等宣传,消费者可以联系目标院校核实机构宣传内容。关于学制年限、学费金额、报考条件、政策等信息,消费者可致电或前往目标院校所在地的教育考试院咨询,也可以登录教育部门官网查询,避免被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 消费者可通过多渠道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8/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能量大师”专骗中老年人
在低价批发大量普通茶叶后,严某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向大批中老年人虚假宣传“高维能量”茶,谎称其对身体有益,并称自己可替人“超度”“消除业障”,以此骗取高额费用。日前,经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严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2021年,做了8年快递员的严某失业在家。游手好闲一阵后,他听别人说以“高维能量”概念带货销售能赚不少。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高维能量”概念最近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十分火热,销售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遂觉得有利可图。在了解带货销售的模式后,他决定以茶叶作为自己的“高维能量”产品进行售卖。 2021年11月,严某低价批发了一批普通罐装茶叶,首先从自己认识多年的好友入手,以微信群、钉钉群内宣传及线下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了一批以中老年人为主的人群到他的住所来喝茶。其间,他大肆鼓吹自己售卖的茶是“高维能量”茶,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对身体有不可言说的妙处。一些好友出于信任向他买了一些茶叶后,严某又让顾客在固定的时间喝固定量的茶,并指出喝茶后需要静心打坐,释放身心能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顾客经打坐觉得心境舒缓,认为是“高维能量”起了作用,于是对严某更加信服,口口相传,严某“能量大师”的名号也逐渐打响。 随着“高维能量”茶销售额日益增多,严某也开始端起架子故作神秘,以此方式让新来的顾客对他深信不疑。渐渐地,仅仅售卖茶叶已经不足以满足严某的欲望。2022年初,他开始对外宣称可以“超度亡灵”和“消除业障”,做法事期间也需要服用“高维能量”茶来增加功效,由此收取更多费用,并借此夸大“高维能量”的效果。 不出所料,众多顾客都对严某新增的业务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开始明码标价,“消除业障”一次费用1万元,“超度亡灵”每个为1000元。而实际上,超度的流程是严某与顾客交流一番,问清楚需要超度人的姓名,随后神神秘秘地自言自语一番,再让顾客喝杯“高维能量”茶就结束了。而“消除业障”流程更加简单,严某与顾客面对面打坐一会儿,随后顾客喝完茶就结束了。如此简单的流程却被严某贴上能够“提升过世人的维度、令灵魂安息,还能提升在世人的福报”的标签,其实这些都是幌子,他自己对“维度”也一无所知。 一年来,严某主要针对中老年人行骗,利用中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同时对健康有所追求、对宗教迷信活动较为推崇的特点,获利十余万元。2022年7月,部分中老年人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所谓的“高维能量”茶毫无作用,于是在子女的劝说下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查,严某利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涉嫌诈骗罪。经青浦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日前,法院经审理作出上述判决。
07/3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吃播”“探店”短视频欺诈风险
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博主变身“探店达人”进行消费推荐,催生出“种草经济”。达人探店是否属于商业广告?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日前,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吃播”“探店”短视频的欺诈风险。 “吃播”“探店”短视频应按要求显著标明“广告”。吉林省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性要求。今年5月1日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平台、商家和网红达人等网络主体,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否则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并对广告发布者处以罚款。 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探店博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制作者加入赛道,纷繁复杂的情况不断出现,争议与纠纷也随之产生。吉林省消协提示,消费者要警惕四大“欺诈”风险:一是探店博主联合商家虚假营销;二是数据造假博取流量;三是促销活动暗藏猫腻;四是吃霸王餐恶意勒索。 短视频盛行的当下,部分美食类直播内容通过大胃王、多吃也不胖等人设标签吸引流量,一些吃播视频甚至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餐饮浪费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违反《反食品浪费法》。吉林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对网络宣传要保持理性,消费时尽量选择规模大、商誉好的平台,不要盲目跟从,避免上当受骗;在消费过程中要保留好凭证,将商家的活动信息、订单详情、支付信息等进行截图与留存,以备出现消费纠纷时能够有充足的证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要秉承中华民族节俭美德,树立节约粮食意识,养成按需点餐习惯,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同时,吉林省消协提醒广大商家和短视频制作者,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探店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短视频营销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网红达人均需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互联网平台也应对网络种草、达人探店等行为加强审核,否则,同样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7/2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应聘高薪司机却背上14万余元车贷?当心遭遇“套路贷”
近期,网络上出现不少以招聘货运司机为幌子,实际对司机进行“套路贷”的情况。近日,一篇《应聘司机却被贷款买车,合同承诺不能兑现,运都公司回应另有说法》的文章报道了一起疑似“套路贷”的事件,引起不少货运司机共鸣。日前,又有11名货运司机反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也遭遇了相同的“套路”。 5月底,张峰、孙千等人在求职平台看到济南同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鼎公司”)发布的招聘司机的信息,开出固定货源,提供车辆,月薪万元等条件。张峰等人心动并前去面试,却在面试当天,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以“零首付”贷款买了车,欠下近14.7万元车贷。后期工作时又发现,不仅固定货源和保底薪资等无法实现,公司还一夜间“跑路”,他们只能把车辆以二手车的价格贱卖还贷。 应聘高薪司机,货没拉成反欠车贷 “今年5月中旬,我在赶集网上浏览招聘信息时,发现一家名叫济南同鼎供应链管理公司招聘货运司机,招聘信息显示,工作内容是负责机场件的运输,并称货源稳定,点对点配送,不需要司机装卸货,月薪8000-12000元,而且公司提供车辆,只要司机有C1驾照就可以应聘。”看到如此优渥的条件,张峰不免有些心动。 5月21日,张峰来到同鼎公司应聘该岗位。“应聘过程中,在具体工作和薪资方面,面试人员所说的同招聘信息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原本由公司提供送货的车辆没有了,需要司机自己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张峰表示,当时他也曾询问过工作人员为什么要买车,不是公司提供车辆吗?工作人员解释称,公司提供的车辆需要记在司机自己名下,所以要用司机的身份去买,未来如果司机离职,可以把车和车贷转到公司。 “当时工作人员还劝导我,称他们和机场物流有合作,有固定货源,每天跑两趟,工资保底有600元,不用担心还款问题。”张峰解释说,虽然当时心里有所怀疑,但想到后期有高昂的工资,他也就同意了。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张峰在一家名为瑞福德汽车金融公司进行贷款。 “当时,该工作人员还给我了一张A4纸,上面印满了关于购车贷款时会遇到的问题和答案。并告诉我,稍等汽车金融公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询问我是否买车,买什么车,让我按他给的措辞回答,如果问首付款是否缴纳,就回答‘待贷款审批通过后,就会缴纳首付’,这样就不用缴纳首付。”张峰回忆说,就这样,自己“稀里糊涂”地把车贷办了下来。 根据张峰提供的贷款成功的短信,张峰申请贷款车辆品牌统一为江淮蓝猫M1,车价12.7万元,首付金额29450元,贷款117800元,贷款期限3年,每月还款4025.55元。计算发现,该车最终还款金额约为14.7万元。 不仅张峰如此,和他同期应聘的孙千等另外10名司机,原本都是奔着找工作的目的去应聘,结果都背上了贷款买了车。 公司一夜“跑路”,司机无奈卖车还贷 让张峰等人没想到的是,等车辆陆续交付,他们开始拉活时才发现,公司只给他们指派货拉拉、运满满等货运平台的单子,根本没有之前所说的机场物流件这种固定货源。“几乎很少能接到订单,拉一趟下来,也根本赚不到多少钱。”孙千解释。 孙千表示,当他们察觉到不对时,也找过机场物流的工作人员,询问他们是否和同鼎公司有合作,对方表示,根本没有任何合作。“这时我们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是被骗了。” 7月3日,张峰、孙千等人怀疑被公司“套路”后,集体去找同鼎公司讨说法,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询问领导具体情况。7月5日,他们再去询问进展时,发现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据同鼎公司所在的办公地点帝堂大厦的保安介绍,7月4日他们公司还有人,7月5日就没人了,一夜之间公司全部搬空。 同鼎公司法定代表人康某介绍,他们不存在“套路贷”的情况,当时贷款都是他们司机同意的,而且金融公司在批贷前也同他们电话确认过。“目前,张峰的车辆已经帮他过户,和他也协商解决了,至于其他人的车辆贷款,我不了解情况。虽然我是法定代表人,但实际操作是我的一个朋友,事情发生后,我就不干了。” 据天眼查显示济南同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该公司自成立后,已进行过两次更名:此前公司名称为济南大舜速达运输有限公司,2023年2月,公司更名为济南同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7月,该公司又改名为山东五八物流有限公司。 对于康某说法,张峰、孙千等人并不认同,认为康某是在推卸责任。“我的车辆是自己折旧重新抵给了瑞福德汽车金融公司,用来偿还自己的贷款,为此还搭进去了2万多块钱。”张峰解释说。孙千则表示,“我的车辆是以二手车的价格转卖了,仅卖了7万元,我前后共搭进去了近6万元。”目前,张峰、孙千等人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警方正在调查了解中。 “套路贷”纠纷频发,专家:薪资高出行情,90%是骗局 张峰等人的事件并不是个例。据了解,近两年部分网络平台、货运公司以“稳定货源”“月薪过万”等条件招聘货运司机,诱导司机贷款购买货运车辆以供“入职”使用。司机提车之后却遭遇接活难、退车难、退款难等情况,收入未达之前承诺,却背负高额债务。 今年4月份,重庆市民张先生称在货拉拉直聘平台的重庆啦一啦物流有限公司应聘货拉拉司机时,背上了15万元车贷;今年6月份,一则“应聘北京货运司机承诺月薪保底一万二?”的话题冲上热搜,主人公河北的陈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在北京当货运司机,月薪保底1.2万元。结果在离职时发现,不仅无法要回3万元的押金,每个月要还5000多元,连续还三年的车贷。 此外,在58同城、BOSS直聘等招聘网站以“货运司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发现有多家物流公司发布招聘信息,多数公司的招聘要求为“不限经验、不限学历,有C1驾驶证即可”,同时表示货源充足,有固定仓库,不需要司机装卸货物,给出的工资基本都是8000元~12000元/月。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熊文杰曾解释,招聘公司若是给出了高出行情平均水平线且再翻倍的薪酬,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骗局,此类公司就是拿捏了货车司机急于找活干的心理,用高薪为诱饵行骗。 5月29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防范物流领域贷款购车纠纷的风险提示,提醒货运、物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审慎借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切勿轻信“代理维权”骗局。其表示,部分网络平台、货运公司以“稳定货源”“月薪过万”“随时退车”“以租代购”等条件招聘货运司机,诱导司机贷款购买货运车辆以供“入职”使用。司机提车之后却遭遇接活难、退车难、退款难等情况,收入未达预期却背负大额债务,导致生活困难。 在裁判文书网上可见,有不少关于贷款买货车及物流派单相关方面的合作纠纷。对此,法官提醒,有意从事货运、物流等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审慎评估相关网络平台、物流公司的宣传内容,遇到低门槛、高薪酬、承诺货源及收入等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辨别相关广告宣传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结合自身条件自主决定是否要买车。如确需贷款购买车辆用于货运、物流,应当审慎评估实际收入是否可覆盖贷款月供,以及在收入未达预期的情况下,是否有其他还款来源。贷款合同签署后,贷款人应当珍惜个人信用,按时依约还款。
07/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造谣必严惩 赚流量别打歪主意
近期,网上流传“不同人群使用不同颜色社保卡”,是假的;“考取社工证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也是假的。而传言中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毁林造田”,根本上就是在故意歪曲事实。 7月15日,中央网信办通报了包括“水稻上山”等在内的多起典型案例。据报道,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共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从严查处发布谣言的账号主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所谓的网络造谣传谣,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近年来,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为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其实亦不鲜见。但杜撰、歪解公共政策,公然自编自导自演,无中生有“造热点”“带节奏”以牟取私利,可谓是新趋势新动向。 相较于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公共政策覆盖的人群更广,相关度更高。对某些流量“挖掘者”而言,他们对造谣引流的路数,已经纯熟于心。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够精准迎合人们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散发,并且收获不菲的流量。 从通报的典型案例看,造谣者无疑是深谙受众心理的。社保卡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当然人人关心;而“考取社工证,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则是有些培训机构,利用公众对职业资格认定的信息差,忽悠老百姓考证捞钱的花招。而在短视频时代,不仅有编造出来的文字,还嫁接视频来“佐证”。如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网民们想要拨开迷雾看到事实,还真是不容易。 随着网络技术在移动终端的普遍运用,信息的高速传播就使谣言伤害的威力更大,它实际上成了一种病毒传播模式。试想一下,当一则事关公共政策的精制编造的谣言频频被转发,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怎样的干扰和破坏。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人是真实的,其一言一行都留有痕迹,不可能是来去自如的“造谣场”。此次网信办严厉查处造谣传谣账号,就是在向那些只为博眼球、蹭流量的无良自媒体“亮剑”:别打杜撰、歪解公共政策的歪主意!想不择手段地赚流量,等待TA的还是那句老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必被严惩。
07/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家长 六大类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需警惕!
7月16日,昆明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云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暨昆明分中心(下面简称“昆明市反电诈中心”)坚持打、防、管、控、宣并举,强力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案攻坚、专项打击和预警防范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2023年6月,昆明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3.8%,造成群众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3.03%,侦破案件同比上升20.99%,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76.66%。据介绍,昆明市反电诈中心梳理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并依托“昆明警方发布”“昆明反诈中心”新媒体矩阵发布预警信息,持续开展防范宣传,提高群众反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昆明市反电诈中心提示:避免让未成年人单独使用手机,要多向该群体讲授相关诈骗案例,广泛提高警惕性;应查看未成年人手机上是否有不是家长安装的App,注意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及时阻断孩子与骗子的通联;应引导未成年人理智消费、合理追星,加强使用手机社交软件支付工具等方面的监督与教育;如不幸被骗,一定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 下面,一起来看六大类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兼职刷单诈骗 骗子冒充客服,通过社交软件发布兼职刷单信息,承诺在交易后立即返还购物费并额外提成,并以“零投入无风险”“日清日结”等方式引诱有兼职想法的人。第一笔刷单之后,骗子会将本金和佣金及时返还。争取到受害人信任后,骗子将要求受害人进行大额的资金投入,再以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佣金。 警方提示:网络刷单、点赞刷单都是诈骗,小额刷单给甜头,大额刷单真诈骗。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陌生二维码下载非官方发布的App,更不要轻易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一旦发现被骗,保存好对方联系方式、双方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及时报警求助。 招录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还有些不法分子或中介故意混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非学历教育学员。 警方提示: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必须通过高考招录。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游戏交易类诈骗 骗子发布“买卖游戏账号、游戏装备”“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等虚假广告,诱骗受害人上钩,而后将受害人进一步诱导至虚假交易平台,让受害人支付所谓“注册费”“保证金”“解冻费”等钱款,骗取受害人钱款。 警方提示:游戏消费要理智谨慎,不要被“免费送福利”的诱惑冲昏头脑,凡是涉及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多加核实。 粉丝福利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常会在各类社交平台注册冒充某影视“明星”私人社交账号,经常分享该“明星”的视频及照片吸引粉丝关注,并进行一些“回馈粉丝”的活动。后诈骗分子会利用粉丝追星心理,多次引导被骗粉丝进行转账,最后发现粉丝没有用了,就会果断将其拉黑消失不见。 警方提醒:年轻的粉丝们追星要理性,涉及转账、汇款时,要提高警惕,多加核实,切勿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家长要强化对未成年子女使用手机的监管,妥善保管好支付宝、微信等网银支付密码,守好自家的“钱袋子”。 “培训贷”陷阱 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警方提示: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求职期间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如遇“搞不清、拿不准”的情况,请及时与学校、家长沟通。 网购退款诈骗 骗子冒充网购平台客服,以“所买产品质量不过关、缺货”等借口向受害人提出退款。在受害人按要求添加好友后,骗子会制造点击链接、扫码转账等情况。进入链接后,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接着盗走卡里的钱。如果是扫码转账,骗子会要求受害人用其他贷款平台转账,并提出受害人转账后才能继续退款流程的不合理要求。 警方提示:在网上购物时,千万不能将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手机收到的在线支付短信验证码提供给陌生人,更不要打开对方传来的网址链接,不要轻信陌生的来电或短信,不要轻易转账汇款,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110报警。
07/2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高招进行时 小心这些骗局
目前,安徽省高招普通文理科提前批次、艺术类第一批次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招生诈骗也进入高发期,且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危害严重。颍州市教育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防范招生诈骗,常见的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借军校招地方生名义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声称能帮助考生上军校“地方委培生”,许诺将来拥有军籍、享受军官待遇等,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部队印章,从而骗取钱财。 以“内部招生指标”进行诈骗。不法分子自称在高校或招生办有关系,掌握“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要求考生家长先期支付定金或活动经费。 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将“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声称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定向费”,就可以得到“定向招生”或“自主招生”的计划及指标。 勾结有关人员共同诈骗。实施诈骗前,不法分子租住大学公寓用作临时招生办公地点,使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是高校正规招生,从而放松警惕,落入圈套。有的不法分子还伙同大专院校内部工作人员共同作案,考生家长在向校方核实后发现确有其人,往往信以为真而上当受骗。 混淆不同类型办学形式。不法分子、中介和个别高等教育机构,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入学通知书”“学习通知书”等蒙骗考生及家长,故意混淆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性质,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 特别提醒,家长和考生要保持警惕,查询分数、招生录取都要通过官方途径,不要相信任何旁门左道;对接到的录取通知书,须仔细鉴别真伪。鉴别录取通知书的有效办法是,将省考试院门户网上查询到的个人已录取信息,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进行比对,确认学校、专业等具体名称无差别。
07/1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明码实价,让消费者放心租车畅游
随着暑期到来,旅游行业迎来了一年中的旺季,汽车租赁市场需求爆发性增长。然而,当前租车市场上的一些乱象,影响消费体验、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有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辆宝马汽车日租150元,打电话咨询,对方表示日均150元的租期为一个月,且要先交押金才送车。还有消费者在第三方租车平台观看直播时,刷到“‘坦克300’越野SUV出租,日均350元”,立即下单支付。但在取车时,商家却表示,350元是当天的价格,仅限一辆,目前车辆已被出租,若还想租车,需再支付150元。类似现象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当前租车相关投诉量不断走高,尤其是第三方租车平台,频频出现报价不清、押金难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已趋成熟的今天,租车平台对车辆状况的管理已经能够达到实时化,由于数据信息延误造成消费者订单和实际情况不符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而消费者相中的车辆无法成交,往往是经营者故意设下的“套路”:先用低价超值的标的吸引消费者,或者故意在推广页面上模糊部分信息,待消费者提车时,再以种种原因告知消费者期待的车辆无法办理,让消费者在时间、行程等条件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换选择或支付更高价格。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租赁市场增长迅速。尤其在旅游旺季,更是火爆异常。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据携程数据显示,国内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574%,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300%。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让更多的企业投身汽车租赁行业。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8日,租车相关企业有近132.7万余家。 在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短期内大量汽车租赁公司集中涌入市场,存在良莠不齐,包括一些企业为了扩大业务,采用不规范不正当的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个别企业甚至存在将未备案车辆投入租赁运营的情况,给消费者出行埋下隐患,不仅严重破坏了汽车租赁市场的正常秩序,更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汽车租赁行业的种种乱象,归根结底是部分企业受到利益驱动,想要尽快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取回报。应该看到,自驾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长,租车自驾更是近些年才为公众所接受。一方面是汽车租赁市场不断壮大,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实惠的出游方式选择;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对新事物的尝试中,逐渐习惯并认可了租车自驾模式。可以说,是这种双向奔赴、双方共赢的合力才打造出了如今兴旺的汽车租赁业态,而这当中,消费者的认可是关键因素。企图用欺骗手段来糊弄消费者的行为,换来的将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商家的这种行为,最终既砸了自己的招牌,也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前途。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当然不能苛求每个经营者都能胸怀全局,谋划长远。但是秉持诚信经营的共识,坚守真诚待客的原则,是市场参与者应有的底线。明码实价,让消费者放心租车畅游,不难做到,也应该做到。
07/19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