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朋友圈送风扇”是骗局
      诈骗分子精心包装的骗局花样很多,大家千万要提高警惕。近期,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种“扫码免费领取电风扇”的骗局,目前已有不少贪图小便宜的人入坑被骗,蒙受了非常大的损失。  7月10日10时许,蓬江区的袁女士看到朋友圈有人发帖称可以免费领取电风扇,于是添加了一个企业微信号,随后被一名“客服助理”以“进群领取礼品”为由拉进一微信群。“客服助理”向袁女士介绍“福利”:只要完成刷单任务就能赚取佣金。袁女士以为能轻松赚钱,便按照对方的指引,下载了APP并完成注册。袁女士在获得少量报酬、尝到甜头后,失去了应有的防范意识,接着在对方的诱导下完成所谓的大单任务,先后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进行多笔大额转账。直到7月13日,袁女士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蓬江公安提醒:刷单本身属于违法行为,在手机上看到的、听到的、搜索到的兼职刷单信息,无一例外都是诈骗。此外,凡是网上添加好友后,不管多么聊得来,不管利润多么高,对方引导你博彩、炒股、刷单、投资理财带你赚钱的,100%都是诈骗!
    07/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考生家长 小心招生录取骗局和陷阱
      目前,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辨网络谣言,警惕招生录取骗局和陷阱。  一是要防范个人志愿被恶意篡改。对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自己的志愿被他人篡改,这绝对是件让人冤枉至极的事情。提醒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志愿填报所有信息和登录密码等资料,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填报志愿操作,以防发生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篡改事件。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  二是要防范找“填报专家”被误导。有真实案例:某考生下载了一款某公司提供的高考志愿服务App,并购买了尊享会员志愿填报服务。10天之后,该考生发现系统给出的一些分数线数据和官方数据有出入,于是联系软件客服却一直无法处理。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考生,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收费的服务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咨询活动要认准官方网站,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公布的为准。  四是要防范花钱“打点”获“补录”。“补录”骗局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提醒考生,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录取从来不搞所谓的“补录”。正规高考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五是防范“野鸡大学”花样多。某些“野鸡大学”通常以各种虚假宣传、伪造招生办学资格、伪造招生宣传材料、谎称国家承认学历等伎俩,诱惑考生报考。这些学校都是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涉嫌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大家,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已在教育部官网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教育部官网进行查询核实。请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认清正规高校,切勿上当受骗。  六是要防范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骗子冒充高校(包括军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按照招生学校的网站制作假网页发布虚假录取信息,让考生将学费转入指定账号,以骗取钱财。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醒,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logo,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尤其是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七是防范办理出国留学掉陷阱。家长准备让子女出国留学,为了不通过留学机构交付高额中介费,委托低价中介帮忙申请国外大学,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支付其劳务费后,找不到对方,发现被骗。因此提醒考生、家长选择个人申请出国留学或选择留学机构,一定要谨慎些,宜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留学中介,在缴纳费用时一定要看清合同,不要被所谓的优惠折扣“冲昏头脑”。
    07/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共享屏幕”骗局 骗子想要共享的是你的“钱包”!
      7月11日上午,深圳市市民窦女士带着鲜花和一面印有“雷霆反诈为民解忧”的锦旗来到光明公安分局玉塘派出所,感谢民警及时上门劝阻,避免其财产损失。  6月17日17时许,窦女士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电话,说窦女士涉嫌非法集资,需要接受秘密调查。因对方准确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窦女士顿时惊慌失措。随后,窦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款可共享屏幕的APP配合“调查”。直到玉塘派出所民警找上门,窦女士才恍然大悟发觉自己被骗。  此时,因全程共享屏幕,窦女士已经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透露给诈骗分子。十万火急,民警立即指导窦女士将卡内的金额转移到其丈夫的卡中,并立即采取了紧急止付措施,由于止付及时,犯罪分子尚未来得及将诈骗到手的钱全部转移,窦女士的“钱袋子”保住了!  据悉,共享屏幕是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对方都能看到。此类诈骗中,一旦受害人使用共享屏幕功能,即使诈骗分子不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密码时跳动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真的特别感谢你们,及时帮我追回了这笔钱。”时隔近一个月,窦女士再次来到玉塘派出所,将致谢锦旗递到民警手中。窦女士表示:“经过此次事件,我再也不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在提高警惕的同时,我也将自己这次的亲身经历和街坊邻居们分享,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公安机关组织的反诈宣传活动当中来。”  警方提醒,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求职招聘市场上升到了一年中最活跃的热度,而这时,也是骗子们进行招聘诈骗最集中的时候。请牢记,正规公司不会在员工入职前收取所谓的“入职费”“培训费”,入职前让你转账、缴费的,极有可能是诈骗。广大求职者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不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转账。如遇诈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求助。
    07/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暑期校外学科培训"暗度陈仓"
      暑期开启。近日,北京市教委通知部分机构复课,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恢复了线下教学。不过,与往年“一位难求”的盛况相比,今年的暑期培训班显得有些冷清。临近开班,仍有不少机构的招生名额未报满。在机构培训遇冷的同时,以1对1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家教市场呈现升温态势。  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家长王女士发现,曾经在电梯间滚动播放的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已经悄然变成了某大学生暑期家教广告。  孩子即将升入五年级的李先生也表示,由于周边培训机构还没有恢复线下上课,自己正在咨询家教课,这也将是他和孩子第一次接受此类服务。李先生说,由于复课校区离家远、面授课改线上等原因,今年,比起机构培训,自己身边一些朋友选择了家教服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看来,作为一种传统的校外培训方式,家教市场曾是不少学生获得课外“加餐”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校外培训市场走向规模化发展,更具背书信誉的机构培训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家教热’看作校外培训市场强监管下的‘替代效应’。”李立国说。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在校外培训机构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减少,甚至关闭了学科类培训业务,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提高成绩分数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因此,这种需求可能会外溢到家教市场中,表现出一定“热度”。他还特别提醒,在当前,部分培训机构人员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家教市场、深入家庭开展培训服务,也使得家教市场规模有所增加。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原本零散化、小型化的家教市场出现了不少机构的身影。某校外培训机构招生负责人表示,由于政策和生存压力,近来,自家已经关闭了线下培训班,目前该培训机构借助原有的师资和兼职大学生,主要开展1对1上门家教业务。  与机构培训不同,家长们主要借助熟人口碑、社交媒体等获取家教服务信息,从途径和方式上来看,都更加隐蔽。据悉,在某大学生暑期家教接单群,一般而言,中介机构会先在招聘平台、微信朋友圈等面向家长发布家教业务广告,获得具体需求后,再转发到接单群,由大学生进行需求匹配和接单。因此,在第一次上门试课前,家长很难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等作出判断。  储朝晖表示,相比培训机构,家教市场更为分散和无序,监管的难度也更大,并且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提供家教服务的机构参与者,其实已经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此外,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低,需要家长有更高的辨别能力、付出更高成本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家教。  储朝晖表示,短期来看,受“替代效应”等影响,“家教热”可能会继续升温。但从长期来看,相比于规模化的机构培训,家教服务在价格和效果上都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一热度可能难以为继。  李立国建议,可以从师资源头抓起,如严禁在校教师违规在校外从事各种形式的学科辅导,严厉打击培训机构以“换马甲”等形式进入家教市场等。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补益各类官方暑期托管服务,为孩子提供看管照护、素质拓展等服务。
    07/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暑期校外学科培训"暗度陈仓"
      暑期开启。近日,北京市教委通知部分机构复课,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恢复了线下教学。不过,与往年“一位难求”的盛况相比,今年的暑期培训班显得有些冷清。临近开班,仍有不少机构的招生名额未报满。在机构培训遇冷的同时,以1对1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家教市场呈现升温态势。  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家长王女士发现,曾经在电梯间滚动播放的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已经悄然变成了某大学生暑期家教广告。  孩子即将升入五年级的李先生也表示,由于周边培训机构还没有恢复线下上课,自己正在咨询家教课,这也将是他和孩子第一次接受此类服务。李先生说,由于复课校区离家远、面授课改线上等原因,今年,比起机构培训,自己身边一些朋友选择了家教服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看来,作为一种传统的校外培训方式,家教市场曾是不少学生获得课外“加餐”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校外培训市场走向规模化发展,更具背书信誉的机构培训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家教热’看作校外培训市场强监管下的‘替代效应’。”李立国说。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在校外培训机构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减少,甚至关闭了学科类培训业务,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提高成绩分数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因此,这种需求可能会外溢到家教市场中,表现出一定“热度”。他还特别提醒,在当前,部分培训机构人员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家教市场、深入家庭开展培训服务,也使得家教市场规模有所增加。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原本零散化、小型化的家教市场出现了不少机构的身影。某校外培训机构招生负责人表示,由于政策和生存压力,近来,自家已经关闭了线下培训班,目前该培训机构借助原有的师资和兼职大学生,主要开展1对1上门家教业务。  与机构培训不同,家长们主要借助熟人口碑、社交媒体等获取家教服务信息,从途径和方式上来看,都更加隐蔽。据悉,在某大学生暑期家教接单群,一般而言,中介机构会先在招聘平台、微信朋友圈等面向家长发布家教业务广告,获得具体需求后,再转发到接单群,由大学生进行需求匹配和接单。因此,在第一次上门试课前,家长很难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等作出判断。  储朝晖表示,相比培训机构,家教市场更为分散和无序,监管的难度也更大,并且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提供家教服务的机构参与者,其实已经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此外,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低,需要家长有更高的辨别能力、付出更高成本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家教。  储朝晖表示,短期来看,受“替代效应”等影响,“家教热”可能会继续升温。但从长期来看,相比于规模化的机构培训,家教服务在价格和效果上都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一热度可能难以为继。  李立国建议,可以从师资源头抓起,如严禁在校教师违规在校外从事各种形式的学科辅导,严厉打击培训机构以“换马甲”等形式进入家教市场等。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补益各类官方暑期托管服务,为孩子提供看管照护、素质拓展等服务。
    07/1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老年人要注意这些非法集资新形式
      非法集资形式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诱骗手段外,近期还有以下几种非法集资新花样,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一、以“养老”为名义的非法集资  1、一些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等实施非法集资;  2、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以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或者以长期出租养老床位、销售养老公寓使用权等名义,通过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承诺高额利息、“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集资;  3、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采取商品回购、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  4、宣称“以房养老”的非法集资。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签订“借贷”或者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进行非法集资。  二、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旗号的非法集资  1、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网络化、跨境化诈骗手段明显;  2、利用热点概念如区块链、虚拟货币等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宣传,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欺骗性、隐蔽性、诱惑性较强;  3、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多种违法行为特征。  三、以热点新闻为名义的非法集资  1、疫情期间,不法分子打着“居家理财”名义,设置高息诱惑骗局,大肆宣传P2P网络借贷、虚拟货币炒作、基金、期货等虚假金融产品,声称“宅在家里也能理财”“躺在床上也能赚大钱”;  2、售卖强身健体“秘方”。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特效药,对预防新冠肺炎或其他疾病有非常好的功效,通过发布钓鱼链接,使用违规手机APP等方式,诱导用户购买,实施线上集资诈骗;  3、伪装公益捐款,部分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以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络上发布防控疫情“献爱心”等虚假信息,利用群众同情心骗取“善款”;  4、除此之外,警惕利用当今热点话题如“建党100周年”“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创新发展”等名义开展的非法集资活动。
    07/1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不合理低价游”陷阱 谨慎参与高风险项目
      暑期来临,为确保广大游客安全出行、愉快旅游,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暑期出游温馨提示:  参团出游,勿贪便宜。报名参团时,选择信誉度高、诚信度好的旅行社。要审查旅游活动组织单位的资质,确认旅行社的经营范围,要选签订旅游合同、开具发票、制定行程单的旅行社,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免费游”等旅游。  提前规划,错峰出游。出行前了解景区开放、限流措施,做好门票预约,实时了解交通路况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开拥堵时段和路段,做到错时错峰出行。  关注疫情,做好防护。出游前要了解旅游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要求,持续保持警惕状态。做好自我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备好“健康码”“行程码”,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扎堆。  安全出行、做好防范。行程中注意要时刻注意旅游安全,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乘车系好安全带。谨慎参与高空、漂流、涉水等高风险项目,积极配合听取导游人员安排和指挥,身体不适及时向导游人员反映。  文明旅游,依法维权。树立文明出游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爱护自然环境、爱惜公共设施;旅游行程中发生纠纷,保持冷静,理性处理,保留证据,待行程结束后到旅游合同签订地依法维权。
    07/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扫二维码送小礼品?当心落入骗子陷阱
      近日,繁峙县人民法院就依法审结了这样一起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因通过地推送礼品,诱惑群众在朋友圈转发含有违法信息的二维码实施诈骗,受到了法律严惩。  2020年4月中旬,被告人古某见刘某龙(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山东警方逮捕)在怀仁市做地推(以免费发放小礼品为诱饵,让群众通过微信朋友圈群发上线提供的含有违法信息的二维码),便跟随刘某龙一起做,在做地推的过程中通过微信先后结识了微信昵称为“百度老大”“傲龙网络工作室[已购双封]”“夜影[已购双封]”“印象传媒”等上线。  为获取非法利益,被告人古某和被告人宋某华从怀仁市行至繁峙县砂河镇,事先购买了储物箱、衣架、毛绒玩具、玩具水枪等物品,到砂河镇老凤祥金店门口开始做地推。  二人将礼品摆放好后,向过路群众宣传“微信打广告,免费送礼品”,并提供相应的二维码。经群众同意后,被告人古某、宋某华拿群众微信扫码群发,并拍成视频发送至上线建立的微信群,通过验证后,上线以每单20元至29元不等的费用支付报酬。  为逃避打击,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将每天的聊天记录、群发信息等全部删除。按照该方式,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共通过数百名群众扫码群发违法信息,从中非法获利20363.5元。其中,孟某艳通过二人提供的二维码扫码注册后,在网络赌博平台被骗57913.19元。  繁峙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古某、宋某华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其行为确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被告人古某、宋某华自愿认罪认罚,并签字具结。二被告人家属积极退赔被害人损失,取得了谅解,积极退缴非法所得,主动缴纳罚金,依法可从轻处罚。  依法判决被告人古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被告人宋某华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已缴纳),依法追缴二人非法所得。  在此,法官提醒:1、千万不要见“码”就扫,要对二维码的来源进行判定,不扫可疑的二维码,不要贪图一些小便宜去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2、在用支付宝或微信收支款项时要看清楚,分清收款码、付款码,了解正在进行的消费行为。对于自己的付款码要妥善保管,不要轻易让他人获得。3、二维码支付应当选择公认比较安全的客户端,比如一些客户端能够防止二维码被截图,从而防止诈骗分子用来转账。4、提高在线支付安全级别,使用指纹或者“手势密码”等更高级别的方式。5、要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以免遭遇短信泄露甚至财产损失。
    07/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谨慎办理预付卡 避免消费陷阱
      在美容美发、洗浴、健身、餐饮等行业中经营者为提前回收成本、固定客源往往会推出预付卡业务,通过提供折扣吸引消费者。预付卡消费形式在具有一定便利性和价格优惠的同时,其背后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涉及预付卡的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商家承诺不兑现,更换经营者后不继续提供服务以及停业跑路等问题,造成消费者退卡难、消费维权难。  为此,浙江省乐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乐清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智消费,谨慎办理预付卡,避免消费陷阱。在办理预付卡时需关注以下几点:  保持清醒,理性消费。鉴别业务员推销中的水分,抓住关键点,不要被充值的优惠误导,例如充值300送30,其真实折扣不到九折。详细了解充值后相关优惠的使用限制条件及退款规则。需重点关注卡内金额不足以支付当次消费时,是否能够享受预付卡约定的优惠。  在有办理预付卡意向时,详细了解商家资质,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稳定的商家。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修订)于2017年5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经营者自营业执照核准登记之日起满6个月后方可发放预付卡。不在不不符合发放预付卡的商家处办理预付卡,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行举报。  在确定办理预付卡时,要跟商家签订消费合同,看清合同内容。事先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对不合理的条款内容要及时纠正,消费合同将成为今后发生消费争议时的有效依据。  保存好消费凭证。办理预付卡后,索要票据,妥善保管好发票和消费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可根据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
    07/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暑期校外培训当心6个“坑” 多家培训机构被中消协点名
     暑期临近,校外培训又成了热门话题。7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揭校外培训六大乱象,涉及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新东方、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培训机构被“点名”。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安排孩子暑期生活,校外培训不是必选项,家长应理性看待、慎重选择。  稍不留神或陷“套路贷”  中消协表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  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  投诉分析发现,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套路贷”陷阱。若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既上不了课、又拿不回钱的处境,有的甚至还要继续还贷款。如,近年来,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停业关门,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消费者人数众多,损失金额较大。  机构“名师”或名不副实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其中违法违规行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欺诈,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  如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2600元、划线价5250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1和数学培训班3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1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据。  除此之外,虚假宣传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资质或者实力、虚假用户好评等方面。如,市场监管部门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发现,新东方“名师风采”栏103名教师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  别因焦虑营销盲目跟风  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  中消协表示,校外培训服务虽为商业行为,但也不能背离教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沦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广大家长勿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报名培训课程时,务必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教师、费用以及退费程序等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避免入“坑”。
    07/09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