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年底谨防冒充“公检法”骗局
      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联动松北公安分局、阿城区公安局成功预警劝阻两起电信网络诈骗,避免群众损失44万元。  “如果你们再晚一步,密码就输进去了,我的24万元积蓄就被骗了,太感谢你们了。”回过神来的闫女士眼含泪水激动地对民警说道。  1月7日16时许,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经工作发现,家住松北区的闫女士疑似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立即指令松北公安分局反诈中心开展预警工作。经电话了解,闫女士称有公安局联系她,自己的银行卡涉及境外洗钱被通缉了,刚刚通过视频通话配合“警方”制作了询问笔录,且声称“不用管了”。  情况紧急,民警担心闫女士已经被严重洗脑,一面告知不要向对方转账,一面指派辖区北京路派出所上门预警,但家中无人,闫女士又拒不透露所在位置。几经周折,民警终于在南京路的一家邮政银行找到了正要汇钱的闫女士。为了揭穿骗子的真面目,民警随即拨通了骗子的视频通话,可对方直接挂掉。闫女士这才醒悟对方是骗子,差一点就把自己的辛苦赚来的24万元转走。随后,民警耐心地给闫女士揭露了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套路。  无独有偶。1月7日18时,一起冒充客服的电诈案件正在阿城区上演。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立即启动三级预警联动机制,指令阿城区公安局反诈骗中心紧急开展见面预警。辖区派出所民警赶到李女士家中,发现她正按照嫌疑人的诱导填写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千万不要给验证码,那是骗子”,民警立即上前阻止。  原来,李女士下午接到网购客服的电话,称购买的面膜有质量问题,要进行双倍赔付,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和一个验证码核实身份。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客服退款类诈骗,民警结合以往的案例讲述了诈骗分子的手段套路,最后还向李女士宣讲预防电信诈骗的知识。“还真以为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要赔偿呢,这张银行卡里有20万呢,幸亏你们及时到来,不然这年都过不好。”  警方提示:  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办案,从未设立过“安全账户”,如涉及资金转账一律不要相信;网购平台客服不会主动添加微信、QQ好友等方式,来处理退货、理赔、提高信誉、消除不良征信等,所谓“客服”能准确说出消费者的详细信息,一定不要轻信。  广大市民朋友要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及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和“金钟罩”警民联防小程序,遇到可疑情况可拨打96345反诈专线咨询,如被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01/2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免费体检”实为推销 年关将至老年朋友守紧钱袋子
      年关将近,诈骗时有发生,而围绕老年人的常见骗术多围绕着“健康”,打着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或者“知名专家”上门问诊等旗号,盯着老人手里的“钱袋子”。那么,具体骗术都有哪些?老年人该如何提高防骗意识?  “免费体检”实为推销“保健品”  2021年7月25日,海淀分局花园路派出所接到事主王大爷报警,称前几天在家中接到一自称是某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可以免费提供体检,于是就约定好于次日一早来家中接王大爷及其老伴到名为“北京某中医医院”参加免费体检,并在体检之后向其推销产品,称能够治疗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效果显著。王大爷对此深信不疑,花了5万余元购买了,回家服用后并无效果怀疑被骗,于是报警求助。  经过侦查,8月10日,办案民警迅速出击,对“医院”开展抓捕,一举抓获潘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并成功阻拦在场参加体检的4名老年人,避免了财产损失。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潘某等11人对以“免费体检”为由头,后以患病为由销售假冒保健品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提示: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病还需到正规医院开处方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要相信有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家中有老人的,要多关心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多和老人讲一讲社会上常见的骗局,避免老人上当受骗。如果发现被骗,请保留证据后第一时间报警。  “健康讲座”让掏腰包都是骗子  2021年3月底,孙阿姨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在询问孙阿姨近期的身体状况和是否购买过相关的保健品后,对方便称孙阿姨前段时间购买的保健品是假的,可以向厂家申请补贴,而且到现场还有免费的“健康讲座”。第二天,孙阿姨参加了“健康讲座”后,在对方的忽悠下又花了1万余元,买了一份声称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口服液。  4月初,该人又联系到了孙阿姨,称上次提到的假保健品补贴已经申请下来,但需要先交一部分个人所得税,孙阿姨没有多想便交了2万余元。直到4月中旬,孙阿姨并没有收到所谓的“补贴”,感觉有点不对劲,才报警求助。  接到报警后,海淀分局中关村西区派出所办案民警在掌握大量证据后,于5月14日在某写字楼内,将10余名团伙成员控制,并在现场起获大量口服液保健品。据嫌疑人交代,他们以事主购买到了假保健品可以申请补贴、免费小礼品等名义吸引老人参加“健康讲座”,之后进行“看病问诊”,推销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的“特效”保健品;如果老人购买过其他保健品,便谎称其买到了假的保健品,自己可以向厂家申请补贴,但需要缴纳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大多老人经不住哄骗,被骗取了钱财。  警方提示:老年人应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识骗能力,不轻信、不参加不法人员组织的所谓健康讲座、健康公益等活动,不轻信所谓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谎言,不轻信虚假演示“神奇疗效”的伎俩,不要陷入不法人员设下的“申请补助”的圈套和骗局。  “知名专家”上门问诊却被高额收费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辖区居民王阿姨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称可以联系医院专家免费上门问诊。在了解王阿姨的身体状况后,打电话的男子和医院的“专家”很快便上门了。  简单地号脉、拔罐后,“专家”给身患风湿关节炎的王阿姨打了一针,并称如果想要治好其风湿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需要交5万多元进一步治疗。王阿姨交了钱,却发现自己的病症并没有得到缓解,她意识到可能遭到了诈骗,于是选择报警。  办案民警经过侦查,发现嫌疑人作案没有固定区域,每次上门问诊都会有一人在外放哨。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办案民警将四名嫌疑人抓获。经查,嫌疑人之前从事过保健品相关行业,了解一些老人身患的病症。为了多挣钱,他们联系老人,谎称可以请来知名专家上门看病,通过简单的号脉、拔罐等治疗后,嫌疑人向事主索要高额的费用。  警方提示:通过电话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谎称可以联系医院知名专家上门问诊,实则只是简单的号脉、拔罐、打针等,继而收取数万元“治疗费”。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购买药品或者保健品应当认准国家相关认证字号;就医要到正规医院;如果遇到专家上门问诊、热心人推销等情况,要提高防范意识,多和家人沟通交流,多方查证辨识真相。子女或亲友应多关心家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情况,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医院体检,并向其宣传防骗知识,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延伸:其他常见骗术社保欠费需要补缴  2021年4月6日,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曙光派出所辖区的张女士急匆匆地来到社区警务室:“警察同志,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说我社保卡欠费15万,您能帮我核实一下吗?”社区民警阿芒一听,便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老人很有可能遇到了电信诈骗。  原来,张女士刚刚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北京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她的社保卡在上海使用过并欠费15万元,现在需要补缴,但是张女士根本没有去过上海。  阿芒警官断定这是一起冒充社保中心的电信诈骗,告知老人不要相信,更不要汇款。叮嘱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接到陌生电话要求汇款时千万不要直接汇款,谨防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遇到此类情况要坚决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要求把资金转到指定账户或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信息的都是骗子。如果您接到类似电话请直接挂断或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核实,以免中了骗子的圈套。  自称“公检法”人员要求转账  2021年3月24日12时,在朝阳区农展馆附近的中国光大银行里,一位神色慌张、不知所措的老人,称自己急需用钱要将自己银行账户内现有的50万理财产品赎回。因怀疑老人被骗,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向属地派出所反映此情况,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了现场。  经了解,3月19日,老人接到自称是天津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称其被卷入一场违法犯罪活动中,名下的银行卡也涉嫌违法,均要被冻结处理,要求她将个人账户中的所有资金全部转入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中配合调查,并要购置一台能“监测位置”的新手机,到酒店房间进行沟通,不能与家人、亲戚等讨论“国家机密”。慌乱之下,老人便来到银行办理转账汇款业务,并且不听从周围人劝说,执意转账。  “你来,我在派出所门口等你。”为了让老人快速认清骗局,民警多次拨通电话与“骗子”对话,凭借一句掷地有声的“邀约”,吓退了机关算尽的假警察,老人50万元养老钱“安然无恙”。  警方提示: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先要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凡是叫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的,都是诈骗。
    01/2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谨防“征信修复”对征信的损害
      “个人征信报告修复价格,一条1000元至2000元。如果修复不成功,可以退款。”当你因征信记录上有逾期信息而发愁时,恰好有人打出这样的广告宣传,你会相信吗?在大数据时代,一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利用银行与征信报告主体的信息差,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复”为噱头,形成一条集征信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  近年来,由于信息主体的修复需求旺盛,“征信修复”市场非常火爆。而所谓的“征信修复”不是一种正规的征信权利救济路径,并不被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部门认可。尽管《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赋予了信息主体针对错误、遗漏征信信息的异议权,但这种异议只是纠错程序,对本不该记载的错误信息或漏记信息进行修正,而非对信用污点进行事后修复。况且,只有经征信机构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实有误、遗漏的,才能被予以更正。  然而,一些机构或个人以牟利为目的,把征信异议包装成商业性质的征信修复,忽悠信息主体,甚至通过一些违法失信的手段滥用征信异议权利,让征信异议变了味,走了形。或许,一些信息主体得到了想要的信用修复结果,但这种结果很可能是靠伪造数据、虚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甚至是通过恶意投诉、施压银行等征信机构得来的。如果因银行等征信机构审核不严、无底线地对投诉让步“修正”数据或辅助造假,致使有问题的信用被“修复”,那么征信报告或征信惩戒机制就被注入了水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真实性,征信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这不仅会影响征信管理秩序、妨碍征信管理公平,也会直接降低征信管理的社会效果,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征信报告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贷款、申请信用卡、升学就业、人才引进、积分落户、高消费等多个领域,一旦问题信用被虚假修复、违规修复、不当修复,就会给相关应用领域埋下隐患,增加风险,影响到相关环节或行为的准确性、公正性、公平性,让一些人得到不应该得到的机会,享受不该享受的便利。实际上,以弄虚作假、恶意投诉等手段实施“征信修复”的服务机构、个人以及信息主体,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诚信底线,不仅可能面临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刑事责任,还会给己方的信用增添了新的问题和污点。  作为一门生意的“征信修复”很容易对征信构成二次损害,对此,社会各界需严加警惕和防范。公民、企业等信息主体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不要走“征信修复”的旁门左道,而要准择走征信异议的合法路径。银行等征信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征信相关规则的宣传,畅通多元化征信异议路径,引导信息主体合理行使异议救济权。同时,对信息主体易出现违约问题的还贷、消费等环节,积极进行风险警示,做好常规常态的信息提示,从源头减少失信行为。相关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虚假征信修复、违规征信修复的监管查处力度,提高其违法违规的成本,打掉这一灰色产业链条,为征信管理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01/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非法的“测评中心”为何能行骗成功
      又是冠名“全国”,又是打着“综合素质”的幌子,且命名非常之“权威”“端正”的“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原来是一家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的非法社会组织。该“中心”谎称权威部门授权,通过开展相关等级测评来牟利。据媒体日前报道,该非法社会组织已被取缔。  作为非法社会组织,“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不仅把经营范围扩张到多个省份,而且竟然存在了长达数年之久,其经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而究其“成功”的策略核心,也并不新鲜,就是复刻“权威”。  从媒体报道的诸多细节中可知,该“中心”截取教育部之前印发的相关红头文件中与艺术素质或综合素质测评等有关的片段,并随意扭曲,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将其作为机构自身存在合法性、测评权威性的依据。在网上流传的内部资料中,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截图也被其作为政策支撑的资源进行宣传介绍。这些手段无非都是为了制造得到“政府部门认可”的假象。  不仅如此,在组织架构上,该“中心”也有样学样,任命了所谓“主任”“副主任”等领导职务,下设诸多分支机构,而且名字同样极具迷惑性。此外,该“中心”还很注重规范性与统一性,制作标识、私刻印章,搞活动宣传维护“人设”。连应对一些家长提出的资质质疑,都用让人产生诸多联想的“涉密”说辞来化解。这些细节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其权力属性的想象及确认。  该“中心”如此全方位复刻“权威”,其结果就是“比真的还像真的”。也正是利用这份包装起来的权威性,该“中心”通过自己搭建的考证生意链大肆敛财。如此唬人骗财,不仅是对学生及家长利益的侵犯,而且编造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挂钩升学的这种说法,不免干扰人们对一些教育改革新举措的认识,变相提高了公共治理的成本。  在关于此事的公共讨论中,有一种略带揶揄的声音认为,该“中心”之所以能行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迎合并利用了“鸡娃”家长的焦虑心态。家长以为一纸等级证明能助力孩子升学,因而放松了警惕,并心甘情愿为此“买单”。可以说,该“中心”做的确实是“焦虑生意”,但就该“中心”展现出的包装水平来说,早已超出了一般家长的知识范围及甄别水平,就算家长不焦虑也未免就能认清其真面目。  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单靠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或各种技巧,完全不足以抵挡各色骗局。且不说,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总有盲区也有极限,更重要的是,资质认定、排查社会组织合法性等事项本就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分内之责,类似查缺补漏的责任不宜也无法转嫁给个体来承担。排查并治理非法社会组织,根本还是要靠制度。  近年来,民政部对非法社会组织重拳出击,先后公布了几批被依法取缔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但由于失信获益高于成本,而且“隐身”“换身份”手段也多,不少人仍甘冒风险发起非法社会组织,类似“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中心”等非法社会组织的屡禁不止,也侧面说明了其治理难度。排查治理非法社会组织,有必要借力公众监督,更为长远的,仍是要规范社会组织的运作,廓清行政与市场的边界。
    01/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0元学配音能轻松月入过万?别听这类培训班瞎忽悠
      当前,我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上,部分制作精良的有声书(剧)平台收购价可达每小时数千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录制有声书赚钱的机会。  新华社记者发现,有些商家乘机在网络平台推销各类“声音培训班”。有些培训班大多先以“免费专业声音培训”“帮联系高收入兼职”等承诺招揽学员,但学员们在高价购买课程后,并未能实现广告所称“轻松月入过万”“培训完保障就业”,有的甚至还背上网贷。  套路:门槛低、赚钱多、赚钱快、躺着赚  有些“声音培训班”揽客套路明显。  第一步,“低价课”“免费课”玩命忽悠你听课。记者发现,“声音培训班”大多设有“训练营”“试听课”等收费极低甚至免费的短期培训课用于吸引学员。  第二步,“既好学又好赚”免费课变“洗脑壳”。记者体验“喜X教育”声音训练营课程发现,其中与播音、配音专业技术培训直接相关的内容占课程总时长非常少,大量时间被培训导师用于向学员灌输“零基础学习两个月兼职月入三五千”“在家录有声书一小时能赚上百元”“全职有声书主播月入30万”等观念。  第三步,承诺“能赚更多”“能派工作”,实为卖高价课。“熊X教育”培训导师声称:“即便是新手,接受进阶培训后每个月赚5000元左右很轻松。”  记者被告知,“进阶培训课”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时间短则两个月,长则半年。  推销高价课的多家机构都强调能为学员“派单”(提供兼职机会)。“喜X教育”训练营向记者承诺,进阶课程毕业学员通过考核后即可进入“专业试音池”,长期享有优先为喜马拉雅等大平台录制有声书赚钱的机会。“熊X教育”则声称拥有大量录制有声书的“内部机会”等仅供进阶班学员享受。“好X微课教育”则给记者发来一份列有多家知名有声平台的名单,暗示能够从这些平台接单赚钱。  真相:培训质量差、承诺难兑现、有人“被网贷”  培训班的承诺大多难以兑现。  ——培训质量差。在读大学生小方花7000多元参加了“潭X教育”有声书培训“进阶课程”。她告诉记者,多堂原定“直播课”缩水成“录播课”,学员与老师间无法交流。为数不多的几次“直播课”上,学生也不能与老师“连麦”互动。老师课后仅会留一些绕口令、普通话发音训练,且对学员训练情况反馈非常滞后。  记者还发现,有不同培训班承诺“真实直播不录播”的课程,竟出现同一时间由同一人员讲授完全不同内容的情况。  此类培训班大多宣称由所谓“顶级播音老师”专门授课,但实际大多是由播音主持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兼职授课。  ——承诺难兑现。“我们自己找不到兼职渠道,机构承诺介绍工作机会和兼职渠道,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课程结束后老师会迅速解散学员群。”小方告诉记者,“派兼职单赚钱”“享受专属资源”等承诺无法兑现。  记者还调查了部分机构大力推荐的新手兼职接单网站“X音圈”“畅X有声化”。“X音圈”诱导记者多轮缴费才有机会试音接单。缴费后记者发现,该网站兼职需求有大半要求“专业人士方可投标”,其他的也多已没有试音名额。一些APP投诉、评价平台上,有大量用户批评该网站“骗认证费、会员费”“根本接不到单”。  ——有未成年人“被网贷”。“培训老师会向我们反复展示所谓‘老学员’的兼职高收入,向我们强调这次是放送福利,3门课一共才7000多,比原价减了好几千,学生可以用花呗分期。”小方告诉记者,自己刚进班时未满18岁无法开通花呗,培训班便要求她签合同通过第三方贷款机构“小X点”贷款分期付款。  “后来我想查询一下我贷款的金额和利息,已经联系不上帮我办贷款的人员了。我去找班主任,得到的回答含糊不清。”小方告诉记者,她现在不知道自己到底背了多少贷款、要还多少利息,她不少同学也有类似遭遇。  治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明确监管权责  “声音变现”真的是低门槛“财富风口”吗?问题多多的“声音培训班”为何屡见不鲜?该如何治理?  蜻蜓FM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确实是有声书市场的增长期,但市场对有声书作品质量、播讲人专业水准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  “蜻蜓FM的有声书作品一般由专业录音制作机构完成,不采用兼职投稿。”这位负责人表示,平台有声书中每个角色都会通过几轮试音来认真甄别挑选,主播人选中不乏著名的影视剧配音演员和广播剧专家。  微信读书团队也表示,平台有声书作品主要来自专业机构,很少接收个人投稿。“对于少数被录用作品的个人主播,我们会对其从业经验、相关证书、相关录制作品等过往经历进行审核,筛选标准严格,不是简单培训就可以通过的。”该团队建议大家不要被某些速成培训班的所谓“高额收益”误导。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的趋势是专业平台对有声书、广播剧作品越来越重视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水平的重要性已和演播质量旗鼓相当,不是业余人士能满足的。”  专家对此类培训班的培训方式与效果并不认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百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孙智华表示,虽然“绕口令”及发音正音是语言训练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这需要久久为功的过程,光靠这些是无法整体提升声音表达技能水平的。配音技能训练对天赋要求比较高,有复杂系统的技能训练手段,绝不是通过几个兼职的大学生在短期内能够提升的。  专家建议应尽快压实相关网络平台责任。此类培训班多在各大网络平台投放夸大、虚假招生广告,深圳市消费纠纷评审专家、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建议应依照消保法、网络安全法等规范对相关平台严格执法。  市场监管、教育、人社、网信等多方均认为此类培训班存在虚假宣传、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问题,但对于应该由何方实施常态化监管并无定论,对于开设此类“声音培训班”应具备何种资质的要求也不够清晰。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力认为,监管职责不清晰影响了治理此类问题培训班的效能,有关部门应尽快明晰权责,系统施治。
    01/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黄牛”代抢、诈骗频发 宫颈癌疫苗市场乱象丛生
      “HPV疫苗太难预约了!”安徽合肥的王女士不止一次向朋友抱怨。  HPV疫苗即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也称宫颈癌疫苗。2016年,HPV疫苗在我国内地上市,许多年轻女性积极通过社区医院、官方医疗平台预约接种。  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HPV疫苗预约困难,不少女性只能托关系或找黄牛才能得以接种。  HPV疫苗“上岸”难,出现“黄牛”代抢和“黄牛苗”  HPV疫苗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二价HPV疫苗对两种高危型别有保护作用,在我国,由这两种亚型持续感染引起的宫颈癌占宫颈癌发病率的84.5%。四价HPV疫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种低危型别,九价HPV疫苗则在四价的基础上又增加5种高危型别。  在网络用语里,“上岸”指脱离艰难处境,实现美好目标。如今,“上岸”与“接种HPV疫苗”也联系在了一起。  “网上都在抱怨HPV‘上岸’难!”王女士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就在各大医疗平台抢苗。合肥的一些站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放出一批疫苗,“每次我都让朋友和我一起抢,但都失败了,现在考虑找‘黄牛’代抢。”  记者在社交平台中搜索“HPV黄牛代抢”,不少人发文“求??省??市九价HPV代抢”。评论区大多有“黄牛”主动留言写明联系方式。  记者找到其中一位“黄牛”,对方介绍,代抢佣金为2000元,但无法保证能在短时间内抢到。“看运气,有的几次就能抢到,有的抢了一年都抢不到。”  但“黄牛”保证,“代抢”抢到疫苗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得多,“我们有专业人员,有专业的技术手段”。  “代抢”并不能保证客户及时接种疫苗,“黄牛”极力推荐从国外进货的九价疫苗。“黄牛”介绍,这些疫苗由他们公司从国外大批量进货,“全程冷链进入国内”,价格为6700元三针,客户付款并填写信息后,可安排一个星期内在当地随机一家公立医院接种,“性价比最高,直接安排打”。  江苏南通的陈女士透露,今年3月,她曾在某网店上花6100元购买过三针九价“黄牛苗”。11月,她接到客服的电话,去往南通市某公立二甲医院预防接种门诊,没有经过挂号等手续,接种了第一针九价疫苗。  南京市某二甲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公立医院内每一支疫苗有全流程的严格管制,有温度、走向等各方面的监控。可能存在医护人员私自带人去医院接种“黄牛苗”的情况,但疫苗本身与公立医院没有关系。  记者了解到,有的“黄牛”还承诺:“打完第二针后一个月可去医院检查抗体。”对此,江苏省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医师王金华认为,只有经过正规途径实名接种的疫苗才可以保证真实,检查抗体只能理论上起到验证作用。有的女性身体抵抗力弱,即便接种了真实的疫苗也不一定能产生抗体。  另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即便“黄牛苗”是真的,也有可能因为储存方式、冷链温度的偏差而失去效用。  “我不是在等待疫苗,而是在‘等待戈多’”  见记者对“国外进货”的疫苗疑虑颇多,“黄牛”顺势提出了第三种方式:在两周内去指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正常流程”接种疫苗,但除了需要给医院缴纳近4000元的疫苗费用之外,客户还需缴纳3600元左右的“名额费”。“黄牛”隐晦地表示:“我们直接跟‘里面的人’买名额,你们自己约很难约上。”  自己约有多难,要排队多长时间?记者拨通了扬州市与南京市多个社区医院的电话,大多得到“现在没有苗,明年再说”“什么时候有苗不好说”等语焉不详的回答。南京市江北新区某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有社区户口或房产的居民可带上相关证件来预约,“至少要排一年多”。  此前,合肥王女士所在社区的社区医院工作人员也曾向她透露:“至少要排5年。”  江苏南京的余女士一年前曾在社区医院登记预约九价疫苗,工作人员告诉她“有苗会通知你来打”。1年来,余女士多次打电话咨询进度,工作人员的回复总是“现在没有苗”或“排到你了会通知你”。余女士很焦虑:“什么时候有疫苗、前面还有多少人在排队、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接种,这些我都不知道。我觉得我不是在等待疫苗,是在‘等待戈多’。”  江苏省卫健委一位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宫颈癌疫苗属于二类疫苗,不在计划免疫范围之内。目前疫苗生产供应严重不足,江苏全省每年采购量仅为30万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出现了预约难、监管难的问题,给“黄牛”提供了可乘之机。  HPV疫苗诈骗案频发警方提示擦亮双眼  像余女士一样有“HPV疫苗焦虑”的女性还不少,这让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  前不久,扬州市运东派出所受理了一起与HPV疫苗有关的诈骗案。网友马女士想打四价HPV疫苗,在微博搜索发现一个昵称为“知苗——易约”的博主,该博主的昵称和头像都与官方预约疫苗的小程序极其类似,谎称自己可以提供现成的四价疫苗。私聊中,对方向马女士索取3300元疫苗费用,完成转账后,又以转账信息有误为由要求重新转账。两次转账后,马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受骗,立即报警。  “微博上类似‘知苗——易约’的假冒账号还有很多,现在都已经被封禁。”经办该案的扬州市运东派出所民警贾银腾表示,该案件极有可能是团伙作案,“有多个涉案银行账户,套路和常见的网络诈骗类似。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HPV疫苗,骗子也在跟进热点。”  有民警提醒,希望女性在预约疫苗接种的过程中擦亮双眼,不要盲目相信中介,不能轻易转账,遇到无法辨别或疑似诈骗的信息,请及时拨打110。
    01/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选购年货谨防消费陷阱
      南宁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中心近日发布今年第11号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2022年元旦、春节的消费高峰期理性消费,在选购年货、预付消费、停车收费、佳节聚餐等方面注意防范消费陷阱。    岁末,商家加大线上线下打折力度,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各类促销打折活动,详细了解活动规则、使用期限、售后渠道、退换货约定等信息,按需购买,减少消费纠纷。网购时,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上信誉度较高的卖家,谨慎点击非正常弹出的购物网站链接。对“直播带货”,广大消费者要注意辨别,谨防购买到假货和三无产品。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关于商品退换货问题,线上网购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实行7天无理由退货;如在线下实体店购物,依照国家“三包”规定和当事人约定进行退换货。    消费者采购食品应尽量在超市、食品商店以及其他正规食品销售点选购。不要在无证照食品摊点、摊贩处选购食品,不购买有异色异味或来历不明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留心观察食品外包装上的标识,查看食品的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号等标识是否清楚、齐全,外包装是否整洁,有无破损,是否在保质期限内。    面对商家的“优惠承诺”和“低价折扣”等办卡优惠,消费者一定要保持谨慎理性,切勿盲从盲信。办卡前,要充分了解商家的证照情况、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办卡时,务必要求商家将所有条款落实到书面合同,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大额度充值;办卡后,保存好发票、刷卡单等凭证。    有些商家通过免费赠送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缴纳高额费用,实际并不免费,事后消费者大呼受骗上当。消费者应仔细甄别,不要被所谓的免费优惠活动迷惑。    在停车收费方面,消费者停车时要注意查看停车场收费标准公示牌,选择到正规停车场停车,保留好停车收费相关证据。停车场收费应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在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
    01/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老年消费者要注意这四个方面
      据浙江省义乌市消保委消息,为帮助老年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避免落入消费陷阱,义乌市消保委分析比对历年消费投诉中涉及老年消费群体的热点难点,特从保健食品、金融理财、养老服务、旅游出行等方面提醒老年消费者。   一、健保食品选购方面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和食品,没有治疗、预防疾病功能,要均衡饮食,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选购保健食品时,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最好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商家购买,切忌通过会销、传销等非法途径购买,并注意辨别产品真伪。老年消费者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陷入不良商家的推销陷阱。  老年人患有疾病或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切勿听信商家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夸大宣传,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同时,社会和家人应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让不法商家无机可乘。  二、金融理财选择方面  老年消费者要提升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在接受金融理财服务时,需始终牢记“投资有风险,金融理财需谨慎”。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最好选择储蓄、大额存单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不选择高风险投资方式,如确需选择,一定要了解清楚所购产品类型,是保险产品还是理财产品,发行与签约机构、保本与否、预期收益率等信息,并提前征求家人及子女的意见。  三、养老服务选择方面  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服务机构时,应事先了解养老机构服务口碑,要重点看资质和硬件,实地查看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要对集资型养老高度警惕,如打着提供养老服务的幌子,收取会员费、保证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投资养老公寓或投资其他相关养老项目为名,承诺给予高额回报等。  四、旅游出行消费方面  老年消费者外出旅游前,要多关注旅游产品的品质,不要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进行选择。应尽量选择有资质和口碑的旅行社,还要根据自身状况和承受能力选择旅游线路。签订旅游合同,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楚自己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在景区就餐和购物时,要把价格和计量单位问清楚再消费。
    12/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临近年底各类骗局花样百出 民警教你如何捂紧钱袋子
      火车票、机票退改签,点击短信链接即可?ETC信息认证未完成需二次验证?……临近年底,当人们都在为完成年终目标埋头努力奋斗时,骗子们也没闲着,他们花样百出地翻新各类骗局。年底哪些诈骗高发?应该如何识破这些骗局?记者连线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民警小杜,来看反诈民警为你支招。  骗术1:机票退改签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人员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或改签服务”等为由,要求事主提供个人银行卡、支付宝、身份证等信息,通过短信验证码的形式转走事主卡内资金。  破解密码:收到此类信息或电话,应第一时间通过航空公司官方客服或售票网站进行确认,切勿轻信来路不明的消息。  骗术2:ETC账号到期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往往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受害人,告知其ETC账号将于近日到期,需要登录至对应网站重新升级,否则将影响通行。并在短信末尾附上网页链接,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伺机盗刷卡内余额。  破解密码:收到此类短信后,应第一时间联系ETC办理平台进行核实,并通过官方提供的正规渠道进行业务办理。  骗术3:冒充领导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冒充被害人的领导,以年末需要与其他公司合作伙伴送礼、走关系急需用钱等事情为由,诱骗被害人转账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破解密码:遇到所谓的“领导”,务必提高警惕。凡是涉及转账汇款,须以电话、视频等方式仔细核实对方身份。  骗术4:购物优惠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利用“岁末促销”为由,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出售物品信息,诱导消费者私下交易,并让受害人先转款后发货,还会编造收取运费、定金等理由继续行骗。  破解密码:私下交易购物时,一定要详细了解商家真实信息,确保商品的真实性。另外,建议网购时最好选择正规购物平台。  骗术5:积分兑换  诈骗手段:年关将近,各种平台的积分会进行集中清理。这时,诈骗分子往往会以短信的形式诱导受害人点击他们设计的网页链接,并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最后转走受害人银行卡内余额。  破解密码:切勿点击陌生短信进行积分兑换,如有积分兑换需求,应在官方提供的正规渠道上进行业务办理。  骗术6:领取福利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发布消息称有年末领福利的活动,可进入一个领红包福利的微信群,里面会有大额红包奖励,但需要缴纳入场费,当受害人缴纳费用之后就会被诈骗分子拉黑。  破解密码: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诱惑,不要加入所谓的红包福利群。  骗术7:游戏代练  诈骗手段:年关将至,某些手机游戏进入赛季倒计时,一些玩家为了冲刺排名得到年度奖励,便在网上寻找代练帮打游戏。此时,诈骗分子往往会要求受害人先转账,转账之后便被拉黑。  破解密码:网络代练有风险,切勿先行转账,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骗术8:网络借贷  诈骗手段:年末,部分民众有资金需求,但线下贷款流程繁琐。诈骗分子针对这部分急需用钱的民众需求,以低息、无需担保、放款快等理由诱导其进行网络借贷,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破解密码:网贷风险极高,任何在未放款前要求先缴费的网贷行为都涉嫌诈骗。
    12/2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 警惕“杀猪盘”骗局
      单身女性王某在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一位经营运输公司未婚“退伍军人”,不料遭遇“杀猪盘”被骗18余万元,而对方并无当兵经历,名下无运输公司,且为已婚。记者21日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公安局获悉,犯罪嫌疑人高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据警方披露,2020年8月,33岁的王某在网络社交平台结识高小剑(化名)。他自称未婚,比王某大2岁,当过8年兵,经营一家运输公司。二人添加联系方式后,高小剑嘘寒问暖,一段时间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  认识仅2个月,高小剑表示运输公司需要资金周转,向王某借款10万。王某说自己钱不够,高小剑便给其介绍了几家网络贷款平台,并承诺2021年3月连本带息还给王某。  陷入热恋的王某没有多想,贷款80500元,并把自己的3万元积蓄一起转给高小剑。转账后,高小剑说自己要去外地买车,两人一直通过微信联络。  一段时间后,高小剑再次表示公司还有难处,需要王某帮助。王某没有怀疑,只想帮助男友渡过难关,又从各处借钱7万多元转给高小剑。  2021年3月,高小剑说自己没钱,一直找理由推脱,12月对方仍没有还钱。王某意识到不对,找到高小剑家,打听后知道高小剑是假名,且对方已婚,没有运输公司,王某这才发现被骗,选择报警。  接到报警的长子警方经研判分析后,前往长治市潞城区,经蹲守摸排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高某某。经查,高某某并无当兵经历,名下无运输公司,其编造各种理由诈骗共计182900元。目前,犯罪嫌疑人高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民警提醒,网络交友需谨慎,与没见过的人涉及金钱往来时,要提高警惕,并与身边亲朋好友多沟通、多询问,防止落入“圈套”。
    12/23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