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别让“培训贷”透支了学生的未来
      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有多名大学生遭遇“培训贷”骗局。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4月18日澎湃新闻)  相信近几年来,大家都或多或少在网上看见过一些学习原画、配音、剪辑、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广告。这些广告通常会标上“速成”“挣外快”等字样,在后续报名的免费直播课上,这些培训机构的话术一般是“哪怕钱不够也支持分期付款,只要能够付得起两个月的课程,以后就能收支相抵”,辅助以弹幕上不断刷出的“已报名”“已预定”等字样,诱导学生借贷缴费。并且这些培训机构会承诺产生的利息都由其承担,声称贷款不会有任何风险。  然而,这些所谓的培训机构挣得盆满钵满,给年轻人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很大一部分培训学员既没有通过课程掌握技能,同时又背负了自己无法承担的贷款。  培训课程前期进行宣传无可厚非,但是后期引导学生进行贷款便有了诱导嫌疑。试问,什么样的培训机构会鼓励学生去借贷,还美名其曰“为未来投资”?如果真的物超所值,学生能在课程里学到有用的东西,那也勉强算是教育投资。然而这些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所谓的培训老师大部分都不具备教学资质,不同水平的学生被塞进同一套课程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有所收获。  直接导致学生背负债务的培训机构固然罪不可赦,然而从浅至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利益链条上监管的缺失。首先,刊登广告的各大社交平台理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拒绝虚假广告、诱导性广告等入驻平台。但与之相反,这些广告不但出现了,甚至还能够被专门推送到学生用户,为广告推广推波助澜。  其次,在借贷过程中,许多学生是不能向花呗、白条等正规平台借贷的。于是培训机构便会引导其转向小众借贷平台,这些平台不需要真实的工作经历、稳定合法的还款来源,甚至有些连真实的身份信息都不需要。这些借贷平台与培训机构联合“狩猎”学生群体的整个过程,监管部门的缺失是导致其日渐猖獗的关键因素。这警示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尽职尽责、尽早尽快审查相关机构,关停不合格的借贷平台,责令相关企业加强管理。  最后,作为受害者的学生群体也应该加强自身财产安全意识。对于借贷相关事宜,应主动咨询更有社会经验的父母、老师,了解其中所存在的风险。假设因为借贷而陷入危机,也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万万不能因此而陷入更深的泥潭。  总而言之,对于“培训贷”,我们不能仅苛求学生群体加强防骗意识,这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相关部门、平台的监管要比这更加重要。想要斩断相关利益链条,全社会应拧成一股绳,坚决遏制诱导性“培训贷”的泛滥,为国家的未来——青年群体营造更加安全与充满希望的成长空间。
    04/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聪明药”“绝密押题”……高考临近,请考生小心商家“套路”
      2022年高考临近,预计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仍将超过千万。考生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同时,“高考周边”也迎来了火热销售期。围绕学子衣食住行,商家动足脑筋,深挖“高考经济”。  以考为名营销,价格水涨船高  真正的“状元福地”所出、每一次打开能量自来……拉开大红色礼盒,绒面内衬上静静躺着四件助考“神器”。分别是一根“一鸣惊人”足银转运手绳、一支“状元及第”纯铜墨笔、两枚“金榜题名”和“逢考必过”的珐琅胸章。  这是某博物馆与文创公司合作,于不久前“首次权威出品”的2022《金榜题名》考神能量套装,福利价149元。产品宣称,学子可以通过产品感受到能量、圆满、喜悦等美好祝愿。除了送给备考学子,还可以送给中小学的孩子,“提早在孩子心里埋下发芽的种子”。  高考临近,此类带有祈福意味的产品不胜枚举。文具文创用品因其贴近性,自然要抓住这一时机在实用、寓意等方面做文章。此外,更有五花八门与“考试”并不沾边儿的产品,也努力借着高考来营销,令人不由感叹商家脑筋之活络。  “旗开得胜送考旗袍,2022年新款复古民国风”……近年来,家长选择穿上红衣送考,取“开门红”之意,更投入的妈妈们穿上旗袍,几乎成了考场外特定的风景。袜子、内裤、T恤上,各种各样的标语不断推陈出新。甚至连口罩,也印上了“高考必胜”“高考加油”等字样,摇身一变为高考“专用口罩”。  为普通商品赋予“高考”属性,有助于销量增长的同时,消费者可能还会因为想要讨个好彩头,不太计较其实际价值。记者看到,今年不少商家极具创意地推出“高考励志礼包”,将旺仔牛奶、薯愿薯片,芬达汽水等各类现成小零食放在一个盒子里重新包装出售。以一份励志礼包为例,内含两听旺仔牛奶,一盒2枚装的好丽友派,一小盒薯愿薯片,以及几枚祝福便签。组成精美礼包后售价79.9元,而如果分别购买,这些东西总价不会超过20元。  数百元“绝密押题”,水分很大  进入考前冲刺阶段,考生免不了做一些成套的模拟试题来培养手感。相较一套售价几十元的普通模拟试卷,一些试卷换用厚实牛皮纸袋或礼盒包装,再冠以“押题”“密卷”等,售价便飙升至两三百元,四五百元的也不鲜见。  记者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甚至还出现了预售模式。一套专门面向某省考生的“2022版高考临考押题密卷”,预售期间价格为289元,待5月1日预售期结束,价格便调回359元。一套2022新高考名师解读版的“押题预测卷”,定价高达998元。5月12日起正式发货,5月31日停止发售。无不给人一种出题出到最后一刻、大概率接近高考真题的认知。  那么,天价押题卷的“预测”效果怎么样呢?在某考卷详情中,列举了多道“押中”题目。对于一道题干、问题均不同的数学题,因均考察了“不等式计算”这一考点,即将其判定为“押中”。另一道物理选择题也是类似,因考察了磁场受力模型,即便连选项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仍视作“押中”。  “我清晰记得,当年我考数学‘押中’的那道概率选择题,只有太极图的例图一样,其余内容完全没沾着边儿,而且‘押中’的也大多是我们本来就会的简单题。”有高考亲历者回忆,这与原本以为的“押题”相去甚远。“考前选择质量过关的试卷来模拟流程、锻炼心态、对知识点查缺补漏是有必要的。至于宣称的‘押题’,还是一笑置之吧。”  备考没有捷径,提防上当受骗  如果不在意虚高的价格,买些穿用物品,通过寓意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期冀祝福,图个吉利,或者多做几套“押题卷”来巩固考感,树立信心,倒也并无不可。而有些考生和家长,则将一些“捷径”当了真,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去年高考前夕,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涉高考重要提示,称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各种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加以“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不法分子以“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后果非常严重。  据济南警方披露,2019年高考过后,警方破获一起网络售卖高考押题试卷骗取考生家长钱财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从书店和网上买来普通考试试卷,搜索含“家长、高考”等关键字的QQ群,大量发布高考经验分享广告。冒充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兜售“高考押题试卷”,骗取山东、浙江、湖南等多位家长钱财共计十余万元。  最近大火的都市剧《心居》中,冯绍峰扮演的男主角施源在高考前,喝下妈妈特意准备的补药。没想到,妈妈错把安眠药当成集中精力的药,导致儿子高考严重失利,她也懊恼生病。该情节播出后,“施源小时候被妈妈喂错药”一路冲上热搜。  事实上,所谓能“提升专注力”的药,一度以“聪明药”的名头在考生和家长、网文写手,以及考研考公一族之间热传。而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多起走私、贩卖毒品罪显示,“聪明药”其实就是利他林、专注达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属于一类管制精神类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严重的嗜睡症等,健康人服用初期会感到精力旺盛,但很快会显现出恶心、失眠、头疼等副作用,还可能形成药物依赖。  拒绝焦虑情绪,从容走向考场  “高考市场”火热,可以说基本上能想到的点,都被商家开发出来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评价称,主要就是因为商家捕捉到家长和考生的焦虑情绪,从而利用这一点进行营销。  除了打着高考旗号的相关商品,每年高考期间,考点附近的酒店、宾馆都是“高考经济”中的主角。从去年数据来看,虽受疫情影响,但从5月下旬开始,“高考房”预订量便会出现集中增长。上海、北京和成都是“高考房”预订量最高的三个城市,距离考点2公里范围内的酒店最为抢手。  为博眼球,不少酒店推出前程似锦房、旗开得胜房等,价格也随之上浮。湖北省物价局就曾针对“天价高考房”发出提醒告诫书,称将严查考试期间的价格违法行为。对经提醒告诫仍不整改的价格违法行为,将根据相关法规从重处罚,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并纳入价格失信者名单。  对于押题,据熊丙奇观察,在我国包括中考、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都存在机构争相宣称“押准题”的现象。如果这发生在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雅思、托福考试中,可能带来巨大的麻烦,考试主考部门会以此为由,取消在这些机构参加培训的考生的考试成绩,原因是考试成绩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能力,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号称押题,要么就应怀疑作弊,要么就应视作虚假宣传。考生和家长要理性认识高考的意义,不被干扰因素影响,从容应考。”
    04/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春季找工作需防7大陷阱!
      春季来临,正是求职旺季,求职者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求职之路机会多多,如果遇到花式“套路”和“骗局”我们该如何防范呢?无锡警方提醒广大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以下7大“陷阱”。  典型套路:1、黑中介招工诈骗。一些黑中介,抓住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中介费不履行合同。或与皮包公司合伙进行诈骗,然后以报名费、体检费、服务费、服装费等名义收取各种费用,再编造理由拒绝求职者入职。  2、网络招聘诈骗。骗子会在网上发布高薪招聘启事,然后要求应聘者缴纳一定的押金,后拉黑求职者。  3、短信招工诈骗。骗子一般通过手机群发短信,等到受骗者上钩,进行电信诈骗。  4、推荐工作诈骗。诈骗分子吹嘘自己“关系硬”、可帮助求职者通过关系找到心仪工作,但需“疏通费”,当事主交钱后,骗子立马消失。  5、外地就业诈骗。有些传销公司以外地企业或总公司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为名义,骗人去外地,然后进行传销活动。  6、“培训贷”陷阱。“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借贷支付高昂培训费。  7、兼职刷单诈骗。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诈骗人员发布“兼职刷单,立马返现;足不出户,月薪过万”的信息,炮制“兼职刷单”陷阱。  警方提醒:1、求职者在面试前要认真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情况,不轻信不具备相应资质的黑中介、黑劳务公司。要尽量在有招聘资质的正规招聘平台寻找工作,投递简历,以免非正规网站审核不严带来的风险及泄露个人信息谋取私利的风险。  2、求职者对手机接收到的招工短信,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对于外地招聘,应去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  3、求职者参加培训前要辨析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要注意保留有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求职者不要轻信“好差事”,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密码等信息。
    04/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App“适老”模式不能变“坑老”模式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课题。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旨在方便老年人用户的适老化App及互联网应用,成了部分商家精准营销的渠道——在适老化的软件版本中植入专门的弹窗广告、捆绑下载等内容,点击屏幕即跳转到广告页面,一不留神手机里就塞满了各种“流氓软件”。  打着适老化关怀的幌子精心“算计”,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上网难度,而且加重了老年人的上网顾虑,阻碍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步伐。例如,有老人就曾在使用适老模式时抱怨:“短短两分钟,竟然跳出十来次广告页面,关又关不了,让人怎么用?”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和数字化生活应用场景的日益拓宽,老年人群体的“触网”需求也日益增加,加速推进App适老化改造,解决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此前,工信部发文要求对互联网应用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着力解决老年人看不懂、学不会、用不好等问题,从国家层面对适老化改造进行宏观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防止App“适老”模式变“坑老”模式,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真正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各类手机应用;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对于屡次被处罚和反复被举报的平台,拿出刚性措施,增加其违规成本。  互联网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多点真诚少些套路。借助算法对老年人进行精准“收割”,最终只会把自己带入“坑”里。只有深入调研老年人的用网需求,找准老年人“触网”的痛点难点,优化产品设计,真正方便老年人拥抱数字时代,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当然,在老年人群体融入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耐心,在教会老人们熟练使用智能终端的同时,还要及时给老年人普及信息安全、防骗技巧等网络安全知识,帮助老年人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为其提供更多安全守护。
    04/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
      “山药牛髓粉蛋白固体饮料”“纳豆激酶红曲”“珍硒虫草浸提粉”……在安徽宿州83岁的高大爷家中,堆满了各种品牌和种类的保健品。高大爷的女儿高女士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还只是一小部分,有些已经吃完了,老两口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了30万元,现在全买保健品了,这些年来每月的退休金也一分不剩。”  “印象最深的是老爷子买过的‘保健醋’,300元一瓶,一箱12瓶,他一下买了5箱,4年了还没吃完。我拿来尝了下,味道跟平时家里吃的醋没什么区别。”高女士说,家里人不是没劝过,还骂过上门的销售人员,但父亲根本不听,还气得不轻,实在没办法,只能由他去了。  类似的经历,不少家庭都遭遇过。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和保健,保健品市场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上门推销、组织活动,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诱导和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轻则导致老年人钱财受损,重则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和谐。  保健品“坑老”为何屡屡得逞,屡禁不止?如何有效整治这一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骗局瞄准老年人深信不疑频中招  在高女士看来,这些“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就是在街上给路过的老人发传单,嘘寒问暖,让他们去听讲座,逢年过节送些米、面、油,卖的也都是“一眼假”的东西,“可老人就是深信不疑”。  高女士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推销人员还建了社交群,群里经常举办健康讲座,讲授所谓的养生秘方和健康常识,实际上都是为了兜售各种保健品。  记者尝试加入这些社交群,但对方十分警惕,迟迟没有通过。后来得知,只有由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推荐,才能审核通过进群。  “我本来也想进群打探下,但根本加不进去,我父亲现在也不让我看群里的消息,听讲座时也回避我们子女。”高女士说,父亲几乎被“洗脑”,有时候遇到纠结是否购买保健品的其他老年人,他还会“以身说法”,甚至被销售人员当做成功案例向其他人进行宣传。  高女士决定与推销人员当面对质,“拆穿”他们。有一回,她堵住上门推销人员,“我就骂他们没良心,要是你自己的父母你会这么坑他们吗,再来我就报警”。结果高大爷立马急了,当即反驳女儿:“我没花你一分钱,买保健品是为了身体好,你有什么资格管我?”  “我父亲近七八年来没怎么生过病,因为他生活习惯比较好,每天坚持锻炼,定期去医院检查。可我父亲却把这归功于吃了那些保健品,坚持认为‘我要不吃保健品早就住院了’。”高女士无奈地说,家人对此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记者通过一线采访、梳理公开报道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免费理疗、赠送礼品、健康讲座、“专家”坐诊、返还红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与老人拉近关系、向老人推销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非法添加激素等质量问题,实属“坑老”行为。  “除了健康讲座,电话推销保健品也是常见的一种‘坑老’骗术,骗子用一套‘话术’、多部电话,不停用虚拟号码向全国各地拨打推销电话。在他们的口中,这些保健品无所不能,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桃沟派出所民警杨俊楠说。  他举例道,其辖区的曹大爷有一天接到推销电话,对方自称保健专家,称推荐的保健品能够治疗曹大爷的相关病症,一个疗程见效。曹大爷买后没见效,打电话质问时又被忽悠买了一个疗程,仍未见效,对方又推荐其他保健品,被拒绝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遇到问题不举报不配合调查取证  为何保健品“坑老”行为屡屡发生?一些推销人员与老人只见过几面,有的甚至素未谋面,却让老人深信不疑?  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看来,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许多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难以经受住推销人员打感情牌;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推销人员的“钓鱼”手段,保健品骗局通常是以办健康讲座、送礼品的方式进行,逐渐让老年人放下心理防备、建立起信任感,再加上使用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让老年人难以辨别真伪,进而购买产品。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科普文章,或宣传力度、影响力不足,加上老年人缺少相关专业的基础认知,很容易被保健品厂商的夸张宣传或免费体验所吸引,一些障眼法在他们身上频频奏效。”任超说。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我国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研究》显示,近些年,保健品骗子屡打不绝,与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不严有关。监管部门针对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管,主要是现场查看索证索票、抽检、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监督力度不够。同时,我国保健食品的行业协会发展还不太成熟,难以推动建立行业自律。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说,从有关部门受理的投诉举报来看,老年人遇到问题一般不会主动举报,大多由其子女或家属发现后才投诉。有的老年人不愿意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导致查处难度大,也纵容了不法商家。此外,一些不法商家采取错开工作时间、不断更换地点等方式,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这也加大了对保健品“坑老”的治理难度。  在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看来,保健品“坑老”行为发生后,想要维权十分困难。一方面,一些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受骗后还帮骗子说好话,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表现得不配合;另一方面,不法分子警惕性强,不断变化营销模式且避免留下相关证据。  据公开报道,还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在维权过程中,执法人员组织调解,好不容易促成退货还款,但推销人员却大打感情牌,通过向老年人送“关怀”,“痛陈经营困难”等手段,让老年人背着家属向执法人员提出改变执行或放弃维权的要求。  行刑衔接强打击多管齐下共治理  整治保健品“坑老”问题,相关部门正在行动。  近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会召开。会议强调,要针对老年人的涉诈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涉老“保健品”、非法集资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并强化分级分类处置,确保整治到位;要完善行业监管机制、行刑衔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规范行业发展、铲除涉养老诈骗土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生产销售“毒奶粉”、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犯罪的定罪处罚作出规定,进一步织密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网。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保健品“坑老”案件频发,犯罪性质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解释》明确规定,实施此类犯罪,符合诈骗罪规定的,依照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销售的食品不合格,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针对保健品监管难问题,陈音江认为,可通过加强联合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监管实效。对保健品“坑老”现象进行打击需要各级市场监管、公安及相关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构建多部门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降低监管体系运营成本。  “根据广告法,若消费者受虚假广告欺骗误导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造成合法权益受损,广告主应承担民事责任。若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与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先行赔偿。消费者也可以根据食品安全法进行维权。”在任超看来,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借助消费者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维权,以避免维权中零散个体力量不对称的局面。  陈音江建议,社会共治是解决保健品“坑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保健品问题的监督曝光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督促和引导保健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的舆论导向;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鼓励和方便老年人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依法维权;司法机关应落实好民法典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要求,对于侵害不特定多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让他们“痛到不敢再犯”。
    04/1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公检法”骗局 广大市民要小心
      女儿被一通诈骗电话成功“洗脑”后失联。母亲察觉到异常后,连忙拨打电话向警方求助。最终,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女子被及时找到,两张银行卡内共计170余万元存款,被顺利冻结,得以“保住”。  警方呼吁广大市民,警惕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诈骗!  时间回溯到3月30日,黑龙江佳木斯市前进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值班民警罗健接到一通紧急求助电话。市民王女士向其哭诉称,自己的女儿小陈可能正在遭遇电信诈骗,人已经失联。  王女士说,当日,女儿曾来到她家吃饭。在此期间,突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我也不知道对方都跟她说啥了,她慌慌张张就要走。问她出了什么事,谁来的电话,她啥也不说,出门前,还特意检查了一下银行卡。”  女儿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当即引起了王女士的警觉。她马上想起,此前曾有公安民警向她宣传有关电信诈骗的信息,女儿当下的表现,与民警口中典型案例中受害人的表现非常相似。  想到这里,王女士立刻尝试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女儿,都没有收到回复。心急如焚的她,这才向警方求助。  了解情况后,值班民警向王女士详细询问了其女儿小陈的相关信息,并第一时间与之取得联系。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电话中,小陈对民警极其警惕,不仅质疑民警的身份,还不肯透露自己的所在位置,并很快将电话挂断。  意识到小陈很可能已经被不法分子“洗脑”后,值班民警迅速查找到其住址。在前往途中,又一次给对方打去电话,这一次,小陈的态度出现转变,主动告知民警自己的位置。并称,身边有一名民警和一名银行工作人员也正在对其进行劝阻。  民警赶到现场后得知,原来,几乎同时,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也接到了小陈疑似被电信诈骗的预警。他们联系小陈的同时,迅速启动了警银联席机制,银行工作人员闻讯后也赶到了现场。  见面后,民警马上向小陈核实其是否已经向对方转账。“当时,她说已经转账了,但因为网银口令码输入有误,还没有转账成功。由于对此操作不熟悉,是否重复输入了口令,她也不确定。”一名民警回忆说。  民警随即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协商,经过一番联系沟通,小陈两张银行卡内共计174万余元资金被顺利冻结。醒悟过来的她告诉民警,自己接到了一通自称“公检法人员”的来电,对方准确说出她的个人信息,称她涉嫌一起洗钱案。该案仍处在秘密调查阶段,要求她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秘密进行“自证清白”,还将银行卡号、密码和手机验证码都提供给对方。  “我当时已经被吓傻了,只想尽快把事情解决了,对方说啥就信啥了。要不是你们及时找到我,帮我把卡冻结了,我所有的积蓄就被骗光了,一百七十多万,那可不是小数目啊。”小陈说。  有关民警表示,此类冒充“公检法”诈骗,已是电信诈骗的老套路,但至今仍然不断有人轻信上当,被骗光钱财。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公检法工作人员绝不会要求您通过转账方式“自证清白”,凡涉及资金交易、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市民一定要加以警惕,一旦接到可疑电话,可拨打反诈专线96110咨询或拨打110报警。
    04/1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民警”来电告知你涉嫌洗钱?当心落入此类陷阱
      4月12日,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接到多起群众报警:诈骗分子使用境外电话冒充芜湖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谎称报警人在天津办了一张银行卡涉及洗钱案,需要到芜湖市公安局协助调查。经核实,为诈骗电话。  芜湖公安机关介绍,这是常见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如果市民接到这样的电话,可千万别被吓到,立即挂断,否则极有可能上当受骗。公安机关还就骗局做了解析。  首先,骗子会在电话中自称是某公安局民警,告知受害人由于其身份信息泄露,现在有人以其名义在某地办理了多张电话卡,涉嫌一起诈骗案,需要配合警方办案。还有骗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名下有多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或非法集资,需要配合警方办案。就在受害人有些懵的时候,电话又会转接到“某地公安局”,在交谈过程中,“警察”不断强调,该案件涉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且要求受害人保持联络,否则就要对受害人进行拘留并冻结其资产。  随后,骗子会催促受害人添加QQ或微信,向受害人发送虚假警官证、逮捕令;或者让受害人点开“假网站”查看“通缉令”,使受害人陷入恐慌并对骗子的话深信不疑。在受害人被“控制”后,骗子会继续诱骗受害人下载指定的诈骗软件,配合“资金清查”,并按指示填写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填写完毕,受害人卡上的资金已被全数转走,至此,一起冒充“公检法”诈骗完成。  芜湖市公安局提醒:凡是接到电话号码前面带有+号或00开头的境外电话,自称是政法机关的,都是诈骗。公安机关不可能通过电话、网络聊天软件、网站等方式办理案件,更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人民群众提供保证金、安全账户或涉及钱财的任何事项,如接到自称公安机关民警的电话,请仔细判断来电目的,如涉及案件内容,请亲自前往派出所、刑警队进行咨询,切不可盲目按照电话中所谓“民警”的要求进行操作。广大市民朋友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04/1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假公检法”背后的“真陷阱”!
      “我是某某公安局的,你已涉嫌违法犯罪”、“你涉嫌洗黑钱,请配合我们调查”……你曾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吗?声色俱厉的语气、强势震慑的气势,让不少人一下子就慌了神,急于证明清白或挽回损失,迷迷糊糊交出验证码甚至直接转账。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有多名群众接到冒充市公安局户政科民警电话,对方以其涉嫌非法出境为由在电话中对其展开“调查”。“调查”过程中,不法分子先是穿戴虚假警用服饰与当事人视频以获取其信任。随后又向当事人发布虚假“通缉令”,以震慑当事人。  4月5日,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省二建小区的鲁女士就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太原公安局工作人员,称其在3月15日非法入境,并涉及洗钱案,随后鲁女士按对方指引操作,将验证码及银行卡信息告知对方后被骗80万元。当鲁女士意识到被骗时,对方已无法联系,鲁女士慌慌张张赶快报警求助。  此类诈骗,犯罪分子非法收集受害人信息,打电话给受害人,谎称受害人已经犯罪或与犯罪案件相关,用严厉语气让受害人产生心理压力,以帮受害人洗清罪名,冻结资金等借口,诱使受害人将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呢?因为当事人急于自证清白,慌张不已,遂愈发相信不法分子的说辞。不法分子随即又以配合各种调查为由,循序渐进向当事人索要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最终达到骗取钱款或盗刷当事人各类账户财产的目的。  在此,太原市反诈骗中心总结出牢记防范公检法诈骗八条法则:  一、凡是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提到安全账户、清查资金、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二、凡是自称某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帮你”转接电话至公检法的,都是诈骗!  三、凡是接到来电显示系境外、+号或00开头的自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都是诈骗!  四、凡是询问银行卡号、要求下载App或者打开屏幕共享的电话,都是诈骗!  五、凡是要求通话内容绝对保密,或通过网络出示“通缉令”“警官证”的,都是诈骗!  六、凡是自称公检法单位人员要求通过电话、QQ、微信做笔录的,都是诈骗!  七、凡是要求前往酒店、家里、网吧等隐蔽环境接受调查或自证清白的,都是诈骗!  八、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咨询。
    04/1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医保卡异常”新骗局
      医保卡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卡种之一,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诈骗分子也将目光盯上了医保卡,从最初的“冒充社保工作人员以医保卡涉嫌冒用、虚假报销”,到“医保卡异常停用需申请电子版”,再到“医保卡异常需核对信息再启用”,诈骗花样不断翻新。  近日,在江苏南通海门开发区江心沙某工地工作的男子郁某就遭遇了“医保卡异常”新骗局。3月31日上午8点40分许,正在工地做工的郁某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江苏12333)您的医保卡存在异常,请于03月31日前打开h.z35k.uk网址核对信息后启用!”因为自己确实有一张医保卡,又不知道自己的医保卡到底有什么问题,于是郁某便复制了短信上的网址到浏览器里,随后弹出了一个国家医疗保障局的页面,输入姓名和证件号码后又弹出一个页面,需要填写银行卡号以及账户余额、手机号码等信息,填完以后,显示需要输入验证码,郁某便点击了发送验证码。过了一会儿,收到一个中国农业银行的验证码,短信显示正在支付一个末尾1100的1000元订单,当时郁某也没多想,就把验证码填了进去。过了一会儿,自己的农业银行卡显示转出去了1000元钱。此时,郁某觉察不对劲,于是到派出所报了警。  此类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伪装成医疗保障局向参保人员发送带有链接的短信,以参保人员医保卡有异常为由,促使参保人员点击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链接,就会一步步落入诈骗分子预设的圈套。  警方提醒:广大参保人员收到此类信息切莫慌乱,要保持冷静,第一时间与当地医保部门联系核实,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在不明网页填写个人重要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04/11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免费体验”原是“美容陷阱”?消费者需当心此类诈骗
      编造“抽奖”“领礼品”活动招揽顾客进店,免费面部清洁后谎称“皮肤损伤”,哄骗客户花高价购买“修复液”等,骗取34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15.4万元。近日,经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肖某、陈某等六人有期徒刑及罚金。  进店体验踏入“连环套”  2020年10月,小军(化名)在汉口火车站准备坐地铁回家时,被一名打扮精致的中年妇女推销一家名为“欧雅名”的美容店,并称可以免费体验并有礼品相送。小军不想理会但该女子仍继续纠缠,央求小军帮她完成业绩。  小军无奈,只好跟着女子来到该美容店。进店后,一位年轻女员工请他体验免费洁面服务和肤质检测,边按摩边关心其年龄、住址、工作、收入等个人情况。  面部检测时,一名自称主管的女子告诉小军,他皮肤问题挺严重,有痣还有痘痘,如果不处理以后痘痘越长越多,有损形象,并极力推荐一项激光治疗。听说只用支付1110元仪器使用费就能彻底恢复光洁面容,小军考虑之后便同意了。  手机付款后,主管推来一部仪器,拿着激光笔在顾客脸上点点涂涂。治疗结束,小军被镜子中的自己吓到:痣和痘痘确实没了,但激光点过之处出现了坑洞,有的红肿,有的流血,整张脸火辣辣地疼。小军正想理论,主管立刻解释这是正常现象,只要按时上药消炎就能恢复。  “上什么药?要另外付钱吗?”小军问。  “你现在的皮肤状况必须上药,否则会感染、溃烂,再严重就会毁容。”主管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沓消费收据,告诉他别人都选的进口药,花了好几万。“脸是一辈子的事,千万别在这上面省钱。”  对方一番话,说得小军心惊胆战,连忙解释自己是学生,钱不多。见状,主管马上换了说法,劝他选择基础款,只要1000多,止血消肿立竿见影。  看着自己流血不止的脸,小军只得付款作罢。  高价“修复液”竟是网购廉价护肤品  小成(化名)也遭遇了同样的“搭讪、免费保养、祛痘祛痣”套路。聊天时该院的美容顾问得知其收入稳定,推荐的药水售价高达14980元。见对方略有迟疑,美容师马上改变话术,表示可以向老板争取最高折扣,只要9800元。担心面部感染流脓,小成无奈买单。  和大部分被套路后自认倒霉的顾客不同,消费7070元购买消炎修复液后,24岁的小林(化名)拨打了12315投诉电话并报警。次日,在民警陪同下,小林获得了美容店6000元退款。  之后,公安机关陆续接到消费者报警,称在“欧雅名”美容店被诈骗,民警随即开展调查。经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系,进一步确认了该美容店涉嫌诈骗的相关线索,于2020年10月28日将肖某、陈某及多名店员抓获。  经侦查机关查明,该美容店多次以免费提供“祛痣”“祛黑头”“祛螨虫”等面部清洁护理由头吸引顾客进店。并在护理中使用“激光仪器”针尖弄破顾客皮肤或产生坑洞,再谎称其面部皮肤损伤,哄骗顾客购买“修复液”修复损伤皮肤,而实际上这些药水是老板肖某网购或从批发市场购买的廉价护肤品。  受害人绝大部分为男性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承办检察官仔细审查店铺消费账单、转款记录等案件证据,逐一比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与嫌疑人供述,确定以“嫌疑人谎称被害人脸部破损必须修复骗取钱财”作为涉案金额认定标准,最终确定,自2018年11月以来,肖某等人累计骗取34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15.4万余元,后因被害人追索,退还1.71万元。  据同案人员供称,老板肖某要求导购拉客主要选择脸上有痣或者青春痘,“比较爱美、衣着时尚、讲究”的年轻人,且上钩的绝大部分为18-35岁左右的年轻男性。  承办检察官指出,该美容院除涉嫌诈骗罪外,还存在服务内容超越经营范围、工作人员无证从医、产品功能不达标、使用部分“三无”产品等诸多违反行政法规的违法经营行为。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该院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强化市场监管、加大督查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培训,提升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和执法效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正确引导消费者;对涉案“欧雅名”美容院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营造良好的医美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04/06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