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提示】优惠券遇上特价品,小心别落入“陷阱”
随着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商家们的促销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代金券、团购券、新老客户券等优惠券慢慢成了市场的宠儿。通过“以券抵钱”这种让利于消费者的促销方式,往往能吸引不少回头客,消费者对此也是青睐有加。可市民肖女士却对手中的代金券犯了愁。 代金券无法购买特价商品,消费者感觉上了当 “当时充值的时候,销售人员跟你说得好好的,一旦使用起来就有条件限制!”近日,市民肖女士打来热线电话反映,自己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河西地下商城一个品牌专柜看中了一款鞋,使用该店的代金券付款时却被告知不能使用,“店员说这是特价商品,不能使用代金券,可我当时充值的时候也没说明不能买特价商品啊!” 据肖女士介绍,去年11月,她在河西地下商城一个品牌专柜买鞋,店员告诉她正在搞会员优惠活动,满足条件可以免单。“只要会员充值500块钱,不仅可以免单一件充值金额以内的商品,还可以获得6张100元的电子代金券,且代金券没有任何地域、时间限制。”肖女士认为优惠力度很大,想到代金券还能留着以后买鞋用,便注册了会员并充值了500元。“我还特意问了优惠券是不是所有商品都能用,店员点头回答我全场通用。”肖女士随后又去该店铺购买了两次商品,都成功使用了代金券。 9月初,肖女士再次前往该店铺时,相中了一款特价鞋,可这次肖女士的代金券却无法使用,于是出现了上面说的一幕。“我只能购买了一双非特价款鞋,不然券就浪费了。”对此,肖女士很气愤,“我在充值的时候没说明不能用于购买特价商品,询问的时候也不跟我说清楚,现在跟我说代金券只能用于购买正价商品,这不是诓我嘛。” 事实上,优惠券不能用于特价商品似乎成了商家默认的潜规则,涉及服饰、餐饮、家电等多个行业,甚至在各电商平台都会明确标注特价商品不能使用代金券、团购券、新人券,或者券只能用在某些指定商品。 “这些券都是一个营销噱头,兜兜转转商家会告诉你最终解释权归他们所有。”另一位吃过代金券“亏”的徐同学说道。前段时间,他跟朋友去一家川菜馆吃饭,也遇到了使用代金券遭拒的情况。“我当时因为有店家的代金券才去的,结果结账时收银员说有一道菜是特价菜,不能使用代金券,可他们的券并没有标注使用条件。”徐同学找到店员理论,商家最终同意徐同学使用代金券结账,但是特价菜单独拎出来算钱。 “以券抵钱”是让利,购买特价商品难保本 我们随后走访了万达广场、步步高新天地等商圈的商家,为前来消费的顾客发送代金券、优惠券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工作,甚至有的商家还会特意安排员工在人流量大的地段发放券。这些商家发送的优惠券基本都标注了特价商品不参与的字样,没有标注的店员也会当场告知券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对于消费者抱怨特价商品不能使用优惠券的问题,商家表示也是“无奈之举”。“本来特价商品已经很实惠了,如果再使用优惠券,保本都困难。我们发送优惠券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回头客,另一方面是希望消费者拿着优惠券购买店内的新菜品,毕竟新菜品刚上线价格都比较高,通过‘以券抵钱’让利给消费者,能增加他们的消费欲望。”一位餐馆店员说,不过他也表示有一些害群之马,券上既不标注也不跟消费者解释清楚,等到结账的时候再跟消费者扯嘴皮子。“又想用低价吸引消费者,又想多赚顾客口袋里的钱。因为金额不大,很多消费者也就没当回事。” 市民遭遇代金券陷阱,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湖南人和人(湘潭)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彩虹表示,商家在为消费者服务时,应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根据《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奖品为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形式的,应当公布兑换规则、使用范围、有效期限以及其他限制性条件等详细内容;需要向其他经营者兑换的,应当公布其他经营者的名称、兑换地点或者兑换途径。若商家未明确向消费者说明奖券使用范围、有效期限以及其他限制性条件等内容,违反上述规定。根据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消费者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要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该商家上述行为进行查处。
11/0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双十一来临,除了狂欢还要警惕个人信息“裸奔”
近日,经调查发现,消费者的快递面单正遭明码标价,并被批量售卖。快递面单上印有用户的姓名、电话、地址以及购买产品等等重要信息,而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必将经过多地、多人之手。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快递面单谋取利益,甚至网络上有公然贩卖快递用户信息的帖子,交易的快递种类涉及到多家大众耳熟能详的快递公司。 当网络用户还在感叹消费者的热情和主播之间激烈争夺战的同时,有一个问题迎面向我们抛来——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如何在快递运输环节有效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2020年,圆通快递被爆出“内鬼”事件,因加盟网店员工与不法分子互相勾结,致使泄露快递用户40多万条的信息。不法分子收购这些快递面单上的信息,进而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向他们推送指定产品或者实施诈骗、恐吓等违法行为。个人信息频繁被读取,被泄露,下单数小时后即被明码标价售出的新闻让用户感到震惊、气愤又深深无奈。面对个人信息泄露隐患,不能默许它任意被交易、公开,每一次的不作为都是在助长黑灰产的更加发展壮大。 在这种快递面单交易屡见不鲜的环境下,用户该如何主动出击?先一步从源头上掐灭信息泄露的火苗,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目前,多家快递公司,包括申通快递、中通快递、菜鸟以及邮政等等均已上线“隐私面单”服务。隐私面单即指通过对姓名、号码等信息的一部分内容替换为“星号”,从而对快递面单进行加密处理,而快递员可以通过安全号等联系到用户,因此在整个快递配送环节,包括仓库分拣、包裹流转,直到快递输送到用户手中,个人信息均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但我们知道,隐私面单从2017年便已经开始出现了,但至今传播度低,使用率也不高,其背后是“隐私面单”推广不到位,导致很多消费者不知道或者选择性忽略这个选项,另外便是隐私面单增加了快递派送的工作程序,增加了不便捷性,降低快递员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快递公司对隐私面单热情不高。据菜鸟裹裹、圆通速递等多家快递公司阐释,如需隐私保护服务,需用户自行勾选有关隐私面单的选项。因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裸奔”隐患,还需消费者自己主动注意,主动扭转被动泄露的局面。 在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中,快递公司也必须担负起重任。快递公司承担着保证快递的完整性和快递派送及时性的职责,同时应该加强公司内部管控,提升公司信息数据库保护的技术措施,并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上的培训,不让图谋不轨的员工有机可乘,将与外部的不法分子、商家勾结的行为扼杀在不法念想出现的第一步。 那些不明所以的推送、莫名其妙的短信骚扰、诈骗甚至是恐吓,都让我们感到细思极恐。个人信息不容随意买卖,面对层出不穷的快递信息泄露事件,我们不该熟视无睹,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个人防范都要进一步加强,让不法分子无空可钻、钻必有罚,将灰黑产扼杀在摇篮里。
11/0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微信“清粉”软件暗藏陷阱
对于微信用户而言,“清粉”这词不陌生。所谓“清粉”,通常指通过一些第三方应用集群软件,让账户自动向所有好友群发消息,再根据“信息是否能够成功发送接收”来识别和清理那些久不联系或被对方拉黑的好友。 上海警方今天召开发布会,通过真实案例提醒:有犯罪分子打着“清粉”的幌子,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此牟利。 今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在网络巡查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一款应用程序存在表面“清粉”,实为“引流”的违法行为。接到线索后,闵行警方通过2个多月的调查,挖出一个利用“清粉”软件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的犯罪团伙。今年9月中下旬,闵行警方在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的指导下,先后在上海、四川、浙江、湖南4地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涉案金额超过800万元。 前不久,做“微商”的郑小姐想给自己朋友圈“清粉”,在一家网络交易平台上,她发现了一款“小麻雀清粉助理”,广告注明“清通讯录”。支付了5元服务费后,客服给了郑小姐一个登录密码。 郑小姐打开“小麻雀助手”的登录网址,输入客服给的登录密码,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二维码。客服提示郑小姐使用手机扫码登录,随即后台系统开始对扫码的手机进行深入“扫描”。 “很快的,我估计只有2分钟都不到。”郑小姐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收到了一份“体检报告”:除了显示已检测好友数量外,还将那些屏蔽自己的好友名片逐一推送给她。 直到案件侦破,像郑小姐这样的“清粉”用户都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被窃取。警方分析发现,犯罪团伙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秒级”获取了手机里的公民信息,至案发,无人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公民信息数据已被传输到了犯罪团伙的服务器上。 经审讯,警方发现犯罪团伙不仅用程序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还将这些公民信息出售和非法使用,从中牟利。 2020年4月,犯罪嫌疑人王某组建了一个犯罪团伙,招揽了技术人员陈某、段某和周某,共同研发了一款可实现批量“清粉”功能的程序。 开发之初,王某就明确了应用程序要有盗窃公民信息的功能,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后,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一个“中转网站”。这个网站具有数据上传、下载以及统计功能。 而只要“充值注册”成为“中转网站”的会员,支付费用后,犯罪分子就能使用这些被窃取的公民信息进行“刷单”“点赞”或者其他网络流量服务。 通过查阅流水记录,警方发现犯罪团伙通过14个月的运维,已从中非法获利800余万元。 这个犯罪团伙规模不大,只有4人,他们是如何推广自己“产品”的?警方调查发现,“销售”此款应用的代理网店竟多达300余家。 目前,犯罪嫌疑人周某已被闵行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段某等三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闵行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表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网络“黑灰产”的重要一环,对于来路不明的软件一定不要扫描二维码填入个人信息等等,否则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泄露。
11/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手机突然变静音?没那么简单,要当心了!
自己并未操作,手机就自动静音了!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警惕! 案例一: 湖北省武汉市的许女士,发现手机突然变成静音,原本以为是手机故障,没有在意。结果到下午再看手机时,发现与银行卡关联的支付宝内有14笔支出,共计上万元! 调查后发现,一共被转走14笔,从100元到9000多元不等。其中,支付宝消费2395.49元,北京帮付通科技有限公司支出500元,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支出9893.83元,支付宝账户支出1100元,14笔合计支付13889.32元。 但是许女士一天都在病房内,根本没有出过医院。同时,手机和卡都放在身边,没有人拿过,也没丢失过。联想到手机突然变成静音,而且自己怎么也调不过来,许女士怀疑是被人用木马病毒程序将手机控制,然后将钱转走。 案例二: 辽宁省沈阳市的智先生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便顺手点击了短信上的网页,点开之后,并没有什么内容,但收到两条信息,一个是“激活成功”;一个是“软件安装完毕”。见手机也没有什么异常,智先生也没在意。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智先生醒来后,翻看手机有10余个未接来电,随后看到有60余条短信提醒。原来手机变成了静音模式,自己的两张银行卡被盗刷1万余元。 案例三: 广东省广州市的吴先生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短信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吴先生以为是某个没存号码的朋友发来的,就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 由于手机并未出现什么异常,吴先生便没太在意。可一个星期之后,银行突然发来一条消费短信,原本存有5万多块钱的一张银行卡,余额竟然只剩下300多块钱了。 吴先生把手机拿到客服那里检查,被告知他的手机中了木马病毒,在一个星期内丧失了接收短信的功能,一个星期后木马病毒失效,短信功能才会恢复。验证码是金融机构在用户进行,诸如修改密码、转账等操作时,向用户预留手机号码中,发送的一次性密码,没有验证码无法进行操作,而要想获取验证码,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向目标手机,发送木马病毒。 警方提醒: 骗子一般在手机短信木马病毒链接前加上一句话,诱导你点开网址链接,诸如“聚餐照片”“老同学照片”等等,都是以“熟人”为切入点,还有就是以各种折扣优惠信息为诱饵,让接收方在不知不觉中随手点开病毒链接,植入了木马病毒。 而这种恶意程序,会优先运行,能盗取手机上一切跟账号、密码有关的资料,因此,只要是接收到类似短信,切记不点、不点,要马上删除。 如果不小心点了,要紧急挂失手机上的支付宝、股票等涉及到财产的账户,确保账户安全后,再将手机拿到维修点重新安装系统。
10/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小心,潜伏在你朋友圈中的“陷阱”!
转发一条广告到朋友圈,生意就能源源不断找上门,到底是什么生意经这么有效?市民江女士在微信群中认识了网友“小琴”,对方让她帮忙转发一款阿胶粉产品广告,并拉拢江女士做她的代理商。江女士没有立即同意,只在朋友圈转发了广告。没想到,才转发没多久,就有两名陌生人来加江女士的微信。 第一步:陌生买家不断买货 网友A表示自己要拿1盒产品,江女士告知其自己只是帮朋友代发的广告,但对方坚持要从她手上购买,江女士便给了她小琴的收款码,同时转发了小琴的发货单号。几天后,网友A表示产品效果很好,需要再买三盒。 第二步:生意大好,心动做代理 没过几天,网友B也向江女士购买了2盒产品,并提出“如果江女士自己做了代理,就可以直接给她转账了”。江女士随即咨询了小琴,并付费成为了初级代理。 第三步:拿货量大需要升级代理 不久后,网友A表示自己还要再买10盒产品,小琴称数量过大,江女士需要先付费升级为铂金代理。 这时候,网友B表示自己要买40盒产品,不出所料,江女士的等级又不够了,得再付费升级为钻石代理。 第四步:发现上当就被拉黑 江女士觉得升级费用太贵,小琴称可以先垫付部分资金。没想到之后几天,小琴一直逼她还钱,江女士和其发生争吵后,发现自己被拉黑了。 其实产品热销、受欢迎都是假象对方的目的就是让你不断交代理费! 骗子套路: 1、小琴、网友A、网友B三人其实都是一伙的,分为“售前”和“售后”; 2、“售前”专门从各种微信群聊里寻找目标,诱导对方在朋友圈转发自己的产品; 3、“售后”充当购买人,造成产品热销的假象。诱使受害人代理产品,并不断升级更高的代理,骗取“代理费”。 但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受害人根本没有看过甚至拿到过产品!全都由“售前”帮你“代发货”了……你要做的只有不断交代理费!因此,如遇到朋友圈微商拉拢你做代理商并且源源不断有“大客户”找你买产品的,可一定要长点心!
10/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冒充电商物流退款类诈骗!
今年“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将近,大量商家将活动日期提前至10月20日,经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分析研判,近期网购类诈骗或有抬头趋势。近日,该分局就成功劝阻一起网购退款类诈骗,骗子竟然主动打起了“反诈牌”,令人防不胜防。 10月17日下午,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杨家坪派出所接到反诈中心指令,称有冒充电商物流退款类的诈骗电话联系辖区居民王女士。民警立即联系王女士,可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糟了,她一定是还在接听诈骗电话,接听时间越长,被骗的可能性越大。”派出所案件办理队民警黄兴中判断道。 随即立刻采取上门劝阻的方式,驾驶警车准备前往王女士家中。然而时值周末晚饭时间,商圈道路拥挤,害怕耽误劝阻时机的黄兴中采取备用方案,联系上了黄女士的儿子。 过了几分钟,黄女士的儿子打来电话,焦急地告诉民警,“我妈已经被骗了两万多了!”民警安抚对方,立即停止操作手机,等与民警见面了再说,即使被骗,警方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冻结止付。 随后,王女士来到了派出所,在民警的指导下,通过核实银行卡和支付宝发现,王女士并无损失,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当天下午,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之前在电商平台购买东西需要退款,卖家操作失误,误转了两万多元到王女士的支付宝,并将转账截图发给了王女士。王女士一听,觉得别人的钱当然不能要,同意将误转的钱转回给对方。民警觉得奇怪,这两万多当然没有打到王女士账上,王女士难道没有发现吗? 王女士说,当时对方告诉自己,钱已经转过来了,但现在国家对于反诈监管严格,因此到账有延迟。王女士平时经常看到关于反诈的宣传,知道国家在大力实施全民反诈,因此对对方的话深信不疑――殊不知,这是骗子打的一手“反诈牌”,满满的套路。 接下来,王女士将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转到支付宝中,而对方此时也发起了一笔21885元的支付请求。就在对方通知她通过支付请求时,民警通过其家人联系上了王女士,让她赶紧停止操作,这才避免了两万余元的损失。 警方提示,如遇“平台退款”,请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可以联系电商平台客服或在线联系网店客服确认;对方一旦让你操作转账、扫码、提供验证码或者使用借贷产品,统统不要理会;遇诈骗莫惊慌,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同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能识别和阻断各类电信网络诈骗信息,还能第一时间连线报警。
10/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双十一”来临 注意这七种消费骗局!
随着“双十一”、“双十二”的来临,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场纷纷加大促销力度,吸引消费者购物。五花八门的商品预售信息已纷纷呈现,各大电商促销活动、直播带货令许多消费者眼花缭乱、跃跃欲试。浙江省临海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购物,科学消费,并警惕虚假红包、中奖、信用提额等七种骗局。 一、选择正规平台,慎重预付定金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且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网店进行评估,做到货比三家,防范刷单炒信。“双十一”“双十二”预售期间,不少商家通过预付定金双倍抵扣货款等方式售卖商品,消费者要注意“定金”不等于“订金”,一般情况下,预付的定金是不可以退的。建议消费者慎重缴纳“定金”,详细了解“定金”使用规则,做到三思而后行。网购支付时,消费者要通过平台提供的正规支付渠道和正规流程购买,绝对不要轻信卖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链接或二维码。不要轻易尝试点击卖家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或图片,防止手机或电脑被木马软件操控误入“钓鱼”网站。 二、看清促销规则,防范消费陷阱 如今的“双十一”、“双十二”,线上线下都在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可谓别出心裁,令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在线上或线下选购商品时,一定要科学理性,按需购买,防止因打折优惠而冲动消费,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要详细了解商家的促销规则,在各类降价、打折、拼团、满减、送赠品、抽奖等优惠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前记录价格进行对比,不要轻易被低折扣所迷惑,注意防范虚假折扣、虚假满减承诺等消费陷阱。 三、直播购物有风险,切勿冲动消费 “直播购物”“网红带货”已成为时下流行的销售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和便利的同时,也涌现了诸如质次价高、货不对版、虚假宣传、售后维权难等问题。消费者参与直播购物时,应优先选择正规直播平台,对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的直播带货,要谨慎下单,不要相信绝对化用语的广告宣传,也不要被明显低价位商品宣传所误导。 不少流量网红的带货能力极强,很多时候的直播带货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趋同与从众心理,在直播间里主播不断制造爆卖氛围,弹幕也不停在显示“谁谁谁买了”、“谁谁谁关注了直播”,“谁谁谁正在去买”也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从众效应”,刺激跟风消费。临海市消保委希望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直播带货,应该从自身需求、产品质量等方面,多角度考量是否需要购买产品。下单前应了解清楚主播所推荐商品的来源、功能、质量、效果及价格等情况,了解商品相关真实信息,切勿盲目跟风购买,冲动消费。下单后,要留存有关商家信息、直播链接、下单凭证等信息,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售后解决。 四、保留购物凭证,积极依法维权 无论线上线下,消费者购物时应及时保留好相关原始记录,如:该产品页面宣传、直播时的广告宣传、商家承诺内容截图、聊天记录、购买记录、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防止商家删除相关信息后难以恢复,给后期消费维权带来难度。同时,消费者在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与宣传不相符等问题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临海市消保委为消费者科普以下七种常见消费陷阱套路: (一)预购骗局 套路:许多商家为了给“双十一”造势预热,会提前“预售”商品,以更大的优惠吸引消费者。骗子以“预售”为诱饵发送木马链接,骗取消费者的定金。 提示:慎点不明链接,有关“双十一”的信息不要轻信。同时在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为自己创造安全的上网环境。 (二)虚假红包骗局 套路:各大电商平台会以派发红包的形式,为促销活动预热。有不法分子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派发虚假“双十一”红包,诱骗大家点击,套取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 提示:慎点红包领取链接。如果发现点击了木马链接,应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网络,修改网银、支付宝等重要账户密码,并通过安全软件查杀木马病毒。 (三)虚假客服骗局 套路:在双十一的抢购高峰时段,因为操作人数多,难免会出现网页打开慢、网银交易迟钝的情况,不法分子会趁机以支付系统出现问题为由,骗买家登陆某钓鱼网站,利用激活订单或者退款等理由,骗取受害人打款。 提示:当听到“激活订单”等字眼的时候,基本可以断定对方就是骗子了。 (四)退款骗局 套路:双十一过后,不法分子常以“退款”或“退货”为由假扮客服,要求消费者点击其提供的“钓鱼网站”链接,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密码及动态验证码。 提示:谨慎对待自称网购客服的电话或短信,切莫泄露银行卡账号、户名、动态验证码等信息。 (五)中奖骗局 套路:双十一后,很多人会收到一些商家的中奖信息,而这些信息发来的网站链接地址,很可能会让手机或电脑感染上木马病毒。 提示:收到中奖信息后仔细核实,最好是能直接和卖家联系以确认消息。 (六)快递骗局 套路:不法分子会从非法渠道获得客户信息、假快递单等,随后冒充快递员提前联系受骗者,把假货送到消费者手中,称“货到付款”以骗取钱财。 提示:签收包裹前,务必按官网的信息核实对方身份,并确认是否是自己的包裹。在取货之后,记得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从包裹上抹去,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七)信用提额骗局 套路:“双十一”期间,因现阶段资金无法支撑其暴增的购买力,不少人想方设法提升花呗或信用卡额度,而这正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法分子通常会冒充花呗或银行客服,谎称可以提升信用额度,继而以支付“服务费”为由,诱导网友扫其二维码支付,从而实施诈骗。 提示:切勿轻信网络上关于提高花呗、信用卡等透支额度的信息。提高透支额度要经过严格审核、提供相关证明,并且不会额外收取费用。
10/2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别让“划线价”成价格欺诈的遮羞布
抢电商平台划线价的商品,买到就是赚到?那可不一定。今年3月,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京东商城”划线价格式条款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近日,京东宣布删除无效划线价格式条款,并正式出具划线价规则整改报告,这起公益诉讼获得和解。 所谓“划线价”,指的是部分电商平台在售价的边上,还有一个价格用线划去,那个价格就是“划线价”。“划线价”往往比现售价高出许多,让消费者产生买到就是赚到的错觉。然而,一些不良商家给出的“划线价”,却是虚构的高价,以欺诈广大消费者。这起全国消协系统针对电商平台首起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揭开了“划线价”背后的猫腻,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一般都会注意到现售价的“划线价”,如果差额较大,就感觉非常划算,于是便选择下单购买。但是,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堪。如福建省消委会受理的一起投诉中,消费者林女士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原价6000元、现价270元的3年藏福鼎白茶。收到茶叶后,林女士怀疑商家虚构原价。经调解后,这家茶业公司整改销售页面标注,删除6000元划线价签,退回消费者购茶款270元,并赔偿消费者500元。 按理说,“划线价”应当真实,不能虚构高昂的“划线价”欺诈消费者。而京东“划线价”格式条款,并没有规范管理和监督,让虚构的原价“满屏飞”,涉嫌侵犯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福建省消委会主动作为,提起全国消协系统针对电商平台的第一起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值得肯定和点赞。最终公益诉讼达成和解,京东删除福建省消委会诉请确认无效的划线价格式条款;同时,京东还书面向福建省消委会作出承诺将对“划线价”规则进行多项整改,力求划线价真实、唯一。 根据京东的整改措施,争取在11月11日之前,增加商家使用“划线价”需上传价格依据的系统功能,对于未上传“划线价”依据的商品,会在商品信息页面取消划线价的展示。也就是说,“划线价”必须有真实的依据,否则,不予展示“划线价”。此举显然能够堵住管理上的漏洞,给“划线价”注水欺诈消费者,也就无机可乘。当然,京东等电商平台还应当严格审查上传的“划线价”依据,防止虚构或伪造“划线价”依据,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管是原价,还是“划线价”,必须真实。虚高的“划线价”涉嫌价格欺诈,这起公益诉讼也是一次提醒,同类电商平台一定加强自身的管理,确保守法经营,并对入驻的商家要严格审查,不仅要加强质量把控,还应确保售卖的商品货真价实,杜绝“文字游戏”“数字游戏”。商家赚钱也应“取之有道”,要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千万别把“划线价”等当作价格欺诈的遮羞布。
10/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扫码送好礼有猫腻 警惕个人隐私泄露
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活动方提供的二维码,完成关注或下载流程便可当场领取一些小礼品。这原本普普通通的宣传推广手段,最近却被人玩出了“花样”!日前,天津市静海公安网安支队在深入开展“净网2021”专项行动过程中,通过工作核查发现,在静海区中旺镇某通讯运营商外包网点存在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嫌疑。随后,属地中旺派出所联合网安支队立即围绕该情况展开了调查。 经查,该网点属于运营商的外包门店,可以为群众办理手机号码购买、充值、套餐变更等业务,其经营者系陈某某。在经营过程中,陈某某利用网点业务便利,在店面内摆放了其他网络媒体平台的二维码,并以鸡蛋、米面、抽纸等作为“礼品”,吸引顾客扫码。 陈某某如此送“礼”招揽顾客扫码,其实是为了赚取“上家”的佣金。原来,手机用户只要扫了二维码,再将短信验证码告知陈某某,陈某某便可反馈其“上家”完成一次“任务”,并从中获取佣金。而陈某某的“上家”在此操作中不仅获取了这位用户的手机号码,更在群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网络媒体平台的账号注册,获得了原本属于群众的账号使用权,而这“上家”就是利用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 通过警方进一步深挖发现,这些群众的手机号码等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得后,大多用于实施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的恶意“炒粉”,甚至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其中,为“上家”扮演帮凶的陈某某就是获取信息的关键一环。 经依法传唤讯问,陈某某供认在群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少量利益为诱饵,帮助不法分子诱骗群众完成扫码注册,致使公民个人信息被贩卖,其从中获取佣金近万元的事实。目前,陈某某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提醒,危险二维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来源不明,还可能遇到藏有病毒链接、下载恶意的App或者是更为直接的钓鱼网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财产受损。
10/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落入网络赌博陷阱 这份电竞“坑”请查收
看电竞比赛时,当心掉入网络赌博陷阱,电竞赛事火热展开,蹲守赛事直播。 为支持的选手加油助力,“竞粉”们迎来了自己的“盛宴”。但开心之余,同样要警惕不法分子用电竞“竞猜”搭建的网络陷阱。 近日,2021英雄联盟总决赛正火热进行,四支中国队伍备受关注。广大电竞爱好者攒足一年的期待,密切关注赛事进程,更少不了观看比赛直播。 观看电竞直播的用户群体,普遍较年轻,且规模大、消费力强。电竞产业开辟的广大市场,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与新的掘金地,不少犯罪分子以此为机,将其作为逐利的工具。披着“电竞交流社区”外衣的非法赌博平台、直播界面上的博彩信息,开始走入电竞爱好者的视线。 2020年6月起,一款名为“电竞小酒馆”的APP悄然上线。 这个软件提供各大电竞赛事的竞猜,用户可以通过在APP上充值的方式,参与电竞游戏博彩,并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小游戏“炸弹猫”,以及第三方平台“椰子商城”“嗨乐商城”等提现。 2020年6月至9月,仅三个月左右,该APP的参与人次便达到了七千余万,收取用户的充值金额高达三千余万元。 以电竞竞猜的名义接收用户投注并予以提现,且涉案金额高达千万,该APP的运作方式符合在网络上开设赌场的要件,故所有明知系赌博活动仍参与“电竞小酒馆”运营、销售等业务的人员均应构成开设赌场罪。目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已审结“电竞小酒馆”系列案件16件,涉案人员62人。该APP所属公司的创始人何某等被另案处理。 网络赌博陷阱的套路分析: 1、披合法外衣、行赌博之实,犯罪手法隐蔽性更强 此类犯罪会采取赌博与提现分离的模式,其自行研发的电竞竞猜软件并不存在资金提现的途径,而是由被告人通过可以资金结算的商城、小游戏进行后期提现,增加了公安机关侦查难度。 2、打破经营场所、时间限制,导致辐射广、影响大 传统赌博大多需要聚集赌客至特定场所才可开展赌博业务,而手机软件与小程序的运用,使得各地域的赌客无论何时何地均可参与赌博,从而导致赌客群体范围更广、涉案赌资更多、社会影响力更大。 3、分工明确化、团队专业化,易形成犯罪产业链 本案被告人通过成立公司招兵买马,而招募人员分别从事开发运营软件、招揽赌客、资金提现等业务,具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各环节、岗位均由专人负责,容易发展成为分工明确、层级鲜明的产业链,甚至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一环。 4、使用租赁服务器存储数据,证据留存时间短 该案软件交易数据存储于租赁的服务器,而服务器在租赁期满或未支付租赁费的情况下会予以回收,数据保存时间较短,导致调查取证难以全面展开,仅能通过赌客向软件充值数额来确定赌资,加大了赌资认定难度。= 警方提示:电竞博彩的乱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利润高,且可通过线上运作甚至将服务器设在国外的方式来逃避侦查,另一方面也与此类电竞博彩的受众庞大有关。 因此,在加大对开设赌场的惩戒力度、提升侦查技术的同时,更要告诫电竞游戏的爱好者们,必须提高警惕,远离一切赌博套路,小玩一把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血本无归;发现赌博网站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身体力行向电竞博彩说“不”。
10/21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