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公示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暑期校外学科培训"暗度陈仓"
      暑期开启。近日,北京市教委通知部分机构复课,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恢复了线下教学。不过,与往年“一位难求”的盛况相比,今年的暑期培训班显得有些冷清。临近开班,仍有不少机构的招生名额未报满。在机构培训遇冷的同时,以1对1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家教市场呈现升温态势。  最近,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家长王女士发现,曾经在电梯间滚动播放的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已经悄然变成了某大学生暑期家教广告。  孩子即将升入五年级的李先生也表示,由于周边培训机构还没有恢复线下上课,自己正在咨询家教课,这也将是他和孩子第一次接受此类服务。李先生说,由于复课校区离家远、面授课改线上等原因,今年,比起机构培训,自己身边一些朋友选择了家教服务。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看来,作为一种传统的校外培训方式,家教市场曾是不少学生获得课外“加餐”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校外培训市场走向规模化发展,更具背书信誉的机构培训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家教热’看作校外培训市场强监管下的‘替代效应’。”李立国说。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在校外培训机构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减少,甚至关闭了学科类培训业务,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提高成绩分数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因此,这种需求可能会外溢到家教市场中,表现出一定“热度”。他还特别提醒,在当前,部分培训机构人员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家教市场、深入家庭开展培训服务,也使得家教市场规模有所增加。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原本零散化、小型化的家教市场出现了不少机构的身影。某校外培训机构招生负责人表示,由于政策和生存压力,近来,自家已经关闭了线下培训班,目前该培训机构借助原有的师资和兼职大学生,主要开展1对1上门家教业务。  与机构培训不同,家长们主要借助熟人口碑、社交媒体等获取家教服务信息,从途径和方式上来看,都更加隐蔽。据悉,在某大学生暑期家教接单群,一般而言,中介机构会先在招聘平台、微信朋友圈等面向家长发布家教业务广告,获得具体需求后,再转发到接单群,由大学生进行需求匹配和接单。因此,在第一次上门试课前,家长很难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等作出判断。  储朝晖表示,相比培训机构,家教市场更为分散和无序,监管的难度也更大,并且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提供家教服务的机构参与者,其实已经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此外,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低,需要家长有更高的辨别能力、付出更高成本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家教。  储朝晖表示,短期来看,受“替代效应”等影响,“家教热”可能会继续升温。但从长期来看,相比于规模化的机构培训,家教服务在价格和效果上都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一热度可能难以为继。  李立国建议,可以从师资源头抓起,如严禁在校教师违规在校外从事各种形式的学科辅导,严厉打击培训机构以“换马甲”等形式进入家教市场等。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补益各类官方暑期托管服务,为孩子提供看管照护、素质拓展等服务。
    07/1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老年人要注意这些非法集资新形式
      非法集资形式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诱骗手段外,近期还有以下几种非法集资新花样,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一、以“养老”为名义的非法集资  1、一些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等实施非法集资;  2、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以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或者以长期出租养老床位、销售养老公寓使用权等名义,通过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承诺高额利息、“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集资;  3、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采取商品回购、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  4、宣称“以房养老”的非法集资。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签订“借贷”或者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进行非法集资。  二、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旗号的非法集资  1、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网络化、跨境化诈骗手段明显;  2、利用热点概念如区块链、虚拟货币等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宣传,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欺骗性、隐蔽性、诱惑性较强;  3、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多种违法行为特征。  三、以热点新闻为名义的非法集资  1、疫情期间,不法分子打着“居家理财”名义,设置高息诱惑骗局,大肆宣传P2P网络借贷、虚拟货币炒作、基金、期货等虚假金融产品,声称“宅在家里也能理财”“躺在床上也能赚大钱”;  2、售卖强身健体“秘方”。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特效药,对预防新冠肺炎或其他疾病有非常好的功效,通过发布钓鱼链接,使用违规手机APP等方式,诱导用户购买,实施线上集资诈骗;  3、伪装公益捐款,部分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以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络上发布防控疫情“献爱心”等虚假信息,利用群众同情心骗取“善款”;  4、除此之外,警惕利用当今热点话题如“建党100周年”“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创新发展”等名义开展的非法集资活动。
    07/1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不合理低价游”陷阱 谨慎参与高风险项目
      暑期来临,为确保广大游客安全出行、愉快旅游,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暑期出游温馨提示:  参团出游,勿贪便宜。报名参团时,选择信誉度高、诚信度好的旅行社。要审查旅游活动组织单位的资质,确认旅行社的经营范围,要选签订旅游合同、开具发票、制定行程单的旅行社,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免费游”等旅游。  提前规划,错峰出游。出行前了解景区开放、限流措施,做好门票预约,实时了解交通路况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开拥堵时段和路段,做到错时错峰出行。  关注疫情,做好防护。出游前要了解旅游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要求,持续保持警惕状态。做好自我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备好“健康码”“行程码”,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扎堆。  安全出行、做好防范。行程中注意要时刻注意旅游安全,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乘车系好安全带。谨慎参与高空、漂流、涉水等高风险项目,积极配合听取导游人员安排和指挥,身体不适及时向导游人员反映。  文明旅游,依法维权。树立文明出游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爱护自然环境、爱惜公共设施;旅游行程中发生纠纷,保持冷静,理性处理,保留证据,待行程结束后到旅游合同签订地依法维权。
    07/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扫二维码送小礼品?当心落入骗子陷阱
      近日,繁峙县人民法院就依法审结了这样一起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因通过地推送礼品,诱惑群众在朋友圈转发含有违法信息的二维码实施诈骗,受到了法律严惩。  2020年4月中旬,被告人古某见刘某龙(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山东警方逮捕)在怀仁市做地推(以免费发放小礼品为诱饵,让群众通过微信朋友圈群发上线提供的含有违法信息的二维码),便跟随刘某龙一起做,在做地推的过程中通过微信先后结识了微信昵称为“百度老大”“傲龙网络工作室[已购双封]”“夜影[已购双封]”“印象传媒”等上线。  为获取非法利益,被告人古某和被告人宋某华从怀仁市行至繁峙县砂河镇,事先购买了储物箱、衣架、毛绒玩具、玩具水枪等物品,到砂河镇老凤祥金店门口开始做地推。  二人将礼品摆放好后,向过路群众宣传“微信打广告,免费送礼品”,并提供相应的二维码。经群众同意后,被告人古某、宋某华拿群众微信扫码群发,并拍成视频发送至上线建立的微信群,通过验证后,上线以每单20元至29元不等的费用支付报酬。  为逃避打击,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将每天的聊天记录、群发信息等全部删除。按照该方式,被告人古某、宋某华共通过数百名群众扫码群发违法信息,从中非法获利20363.5元。其中,孟某艳通过二人提供的二维码扫码注册后,在网络赌博平台被骗57913.19元。  繁峙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古某、宋某华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其行为确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被告人古某、宋某华自愿认罪认罚,并签字具结。二被告人家属积极退赔被害人损失,取得了谅解,积极退缴非法所得,主动缴纳罚金,依法可从轻处罚。  依法判决被告人古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被告人宋某华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已缴纳),依法追缴二人非法所得。  在此,法官提醒:1、千万不要见“码”就扫,要对二维码的来源进行判定,不扫可疑的二维码,不要贪图一些小便宜去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2、在用支付宝或微信收支款项时要看清楚,分清收款码、付款码,了解正在进行的消费行为。对于自己的付款码要妥善保管,不要轻易让他人获得。3、二维码支付应当选择公认比较安全的客户端,比如一些客户端能够防止二维码被截图,从而防止诈骗分子用来转账。4、提高在线支付安全级别,使用指纹或者“手势密码”等更高级别的方式。5、要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以免遭遇短信泄露甚至财产损失。
    07/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谨慎办理预付卡 避免消费陷阱
      在美容美发、洗浴、健身、餐饮等行业中经营者为提前回收成本、固定客源往往会推出预付卡业务,通过提供折扣吸引消费者。预付卡消费形式在具有一定便利性和价格优惠的同时,其背后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涉及预付卡的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商家承诺不兑现,更换经营者后不继续提供服务以及停业跑路等问题,造成消费者退卡难、消费维权难。  为此,浙江省乐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乐清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智消费,谨慎办理预付卡,避免消费陷阱。在办理预付卡时需关注以下几点:  保持清醒,理性消费。鉴别业务员推销中的水分,抓住关键点,不要被充值的优惠误导,例如充值300送30,其真实折扣不到九折。详细了解充值后相关优惠的使用限制条件及退款规则。需重点关注卡内金额不足以支付当次消费时,是否能够享受预付卡约定的优惠。  在有办理预付卡意向时,详细了解商家资质,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稳定的商家。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修订)于2017年5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经营者自营业执照核准登记之日起满6个月后方可发放预付卡。不在不不符合发放预付卡的商家处办理预付卡,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行举报。  在确定办理预付卡时,要跟商家签订消费合同,看清合同内容。事先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对不合理的条款内容要及时纠正,消费合同将成为今后发生消费争议时的有效依据。  保存好消费凭证。办理预付卡后,索要票据,妥善保管好发票和消费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可根据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
    07/13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暑期校外培训当心6个“坑” 多家培训机构被中消协点名
     暑期临近,校外培训又成了热门话题。7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揭校外培训六大乱象,涉及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新东方、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培训机构被“点名”。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安排孩子暑期生活,校外培训不是必选项,家长应理性看待、慎重选择。  稍不留神或陷“套路贷”  中消协表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  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  投诉分析发现,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套路贷”陷阱。若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既上不了课、又拿不回钱的处境,有的甚至还要继续还贷款。如,近年来,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停业关门,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消费者人数众多,损失金额较大。  机构“名师”或名不副实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其中违法违规行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欺诈,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  如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2600元、划线价5250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1和数学培训班3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1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据。  除此之外,虚假宣传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资质或者实力、虚假用户好评等方面。如,市场监管部门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发现,新东方“名师风采”栏103名教师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  别因焦虑营销盲目跟风  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  中消协表示,校外培训服务虽为商业行为,但也不能背离教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沦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广大家长勿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报名培训课程时,务必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教师、费用以及退费程序等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避免入“坑”。
    07/0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手机APP“轻松借钱”背后风险不可不防
      点开“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哈啰出行”等APP,显眼位置均可看到“借钱”;点开“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能看到“借钱”……据新华社报道,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业内专家证实,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近段时间,手机用户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手机APP具备了借贷功能,甚至一些和其主要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APP,比如拍照、办公软件、网约车等等,都纷纷上线了借贷功能。而且,几乎所有可以借钱的APP,都在标榜自己利息低、放款快、额度高,恨不得所有人都去找他们借钱。  多数情况下,个人要想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是很难的,需要各种证明和手续,最后还不一定能够获批。为什么一些手机APP借钱会这么容易?这些APP显然不是在做慈善,一些经不住借贷APP宣传诱惑的人在上面申请借钱以后才发现,“轻松借钱”的背后,可以说套路满满。  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实际上却埋着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网友按照APP内的要求填写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而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这些具备借贷功能的手机APP,通过各种各样无所不用其极的诱导方式推广自己的借贷业务,势必会导致一些风险意识差,对金融借贷了解不够,同时消费自控能力差的群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要么是在各个APP之间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要么因为欠款太多无法按时偿还,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每天总是被各种讨债电话所困扰不说,还会影响个人征信,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大麻烦。  手机APP的借款乱象,不能再继续乱下去了。政府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尤其是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不能什么APP都可以“轻松借钱”。比如在平台的借贷资质、用户申请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  作为手机用户,尤其是那些收入不那么高,花钱又缺乏节制的年轻人,面对各种借贷APP的诱导、营销攻势,更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定力,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其所谓的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否则一旦陷入其中,必将麻烦缠身。而行业监管部门也不妨定期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
    07/0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代买群”骗局,女子下单进货被骗 18600 元
      加入"代买群"本想低价购买些生活用品,不料商品一样没收到,自己还被骗了18600元。可恶的骗子竟然使用假订单号哄骗买主已发货。  日前,居民洪女士来到省林区公安局桦南分局刑侦大队报警称,自己在网上通过某"代买群"进货,用微信扫码转账方式,被骗金额共计人民币18600元。  经查,嫌疑人王某在该"代买群"内发消息声称自己有"内部指标",可以低价购买生活用品等,受害人洪某通过群里添加嫌疑人王某微信好友,与王某取得了联系,随后分别六次转账给王某,下单购买生活用品。  本以为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却迟迟没有收到物品的洪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但是自己银行卡内18600元现金,通过扫码转账的方式已经全部转给了王某。  但是,当其转账成功之后,王某曾以已发货、已下单等诸多借口为由,实际上王某订单号为虚拟订单号。  在省局网安支队的指导支持下,警方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为大兴安岭籍男子王某。侦查人员立即驱车辗转大兴安岭、哈尔滨、黑河等地开展抓捕,最终在哈市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归案,案件成功告破。  为了早日帮助受害人挽回损失,办案民警连续作战,紧盯资金流向、深挖赃款去处,最终成功将受害人被骗的一万八千余元全部追回,并及时返还给受害人。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  目前电信诈骗对人民群众财产的掠夺已经从线下到线上,传统手段到高科技运用,散兵作战到集团作战,希望广大群众远离福利陷阱、刷单圈套、网上赌博、借钱救急等诈骗手段,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接到陌生人要求汇款、转账的短信或电话,请您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汇款、不转账,尤其不要听信陌生人转接警方或其他咨询电话,更不要点击可疑网页提供的链接,一定要及时拨打110向警方咨询、举报或报警,以防受骗。
    07/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破除“征信修复”骗局,事后打击和源头预防都要给力
      一条1500-3000元,培训、代理加盟一条龙……“征信修复”了解一下?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做征信修复技术教学的广告,费用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记者以学习征信修复技术为名,随机联系了一家自称是可以做征信修复培训的公司。对方问清来意之后详解介绍了征信修复的市场行情,以及学习征信修复技术或者加盟的费用和形式等。  果真应了那句话:凡是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这些违法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一些人有购房、购车等需求,需要“美化”信用报告的心理,进而展开各种手段坑蒙拐骗。只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需求从一开始就是不合理、不正当的。信用报告是什么?就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的信用指数和兑付能力的,如果信用报告可以改,伤害的不是社会诚信和市场相关方的利益吗?  其实,这一逻辑很好理顺。如果这些所谓的培训、代理机构,真的能修复征信报告里的不良记录,那就说明这当中有违规违法的操作。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不得擅自修改信用报告。一旦发现违规删除,将面临严重的处罚与责任追究。  而如果这些机构,只是打着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旗号进行收费,却不开展相关“业务”,那就是典型的诈骗行为。所以,无论从哪个结果来说,这样的交易都不可能是正当交易。之所以有人上当受骗,一是对征信问题缺乏了解,二是对征信报告的严肃性、法律性缺乏认知和敬畏。  事实上,从专业的角度讲,“征信修复”这个词本身就是充满漏洞的。如果征信出现逾期欠款,按照规定,还清之后5年就会消除记录,根本不需要另外花钱消除。如果是有错误的信息,可以向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申请异议处理,不收费。所谓的商业性的、明确收费的“征信修复”,说白了就是通过非法手段,达到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目的。  一些人平时不注意信用的维护和积累,等到需要征信报告的关键时候才发现至关重要,然后要么是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要么是明知违法还要铤而走险。这就给了“征信修复”骗局可乘之机。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骗局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加大对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和科普。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健康社会向好发展的标志。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用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但显然还有不少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一个诚信社会,既容不下不诚信的经济行为,也容不下试图以非法手段消除“不诚信经济行为”的行为。  从这一点来说,若想自己的征信报告里没有不良记录,那么方法有且只有一个: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他的所谓“捷径”,都只是缘木求鱼,只能在“不诚信”的记录单里,再添上一个个污点而已。
    07/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多 大学生如何远离?
      大学生如何远离电信网络诈骗?被骗的钱财可以追回吗?28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指导,南岸区委宣传部、南岸区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反诈宣传进高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发布活动举行。4位“发言人”与高校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答疑。  据南岸区委政法委、区社会治理中心副主任周寔介绍,南岸区强化组织推动、强化社会联动、强化预警劝阻、强化督导推进,采取多种方式、多项举措,切实调动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了全民反诈防范阵地。  “有没有针对反诈防骗的相关法律法规,骗子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周寔解答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被骗的钱财可以全部追回吗,怎么追回?”对此,南岸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平说,一旦发现遭遇电信诈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向接警人员准确提供银行卡号,以便警方立即启动紧急止付、冻结等侦查措施。今年上半年已经为辖区群众追赃返还了522万。但由于诈骗分子会通过“水房”快速洗钱,通过几十张银行卡转移,被骗之后很难全部追回。  “在学生群体中,高发诈骗类型主要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刷单返利类、贷款类三类,大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出借买卖手机卡、银行卡,不要参与网络诈骗……”发布会上,南岸区刑侦支队政委、反诈中心负责人夏清菊现场支招,教学生如何识别、防范诈骗。  同时夏清菊呼吁广大师生,要擦亮双眼辨诈识诈,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又要发挥聪明才智担当“反诈宣传员”,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岸区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同比下降14%;抓获犯罪嫌疑人282人,同比上升36.9%;侦破本地案件518件,同比上升61.1%;向受害人返还资金522.193万元,同比上升87%。
    07/05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