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提示】宝妈当心掉入诈骗陷阱
“带娃、赚钱,两不误”,可能是不少“宝妈”的理想生活状态。一些平台上曾出现过这样一条广告,吸引了很多宝妈,广告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交600元押金,你就可以领份在家做的手工活。在家一边带娃,一边做手工,打发闲空的同时还能补贴家用。何况,你哪天不想做了,押金也是可以全额拿回来的。干嘛不干呢?”事情真如广告中说的这样吗?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检察院近日披露了一起诈骗案的真相,42人宝妈诈骗团伙,利用电信网络通过招收手工活代理进行虚假宣传,骗得全国8000多名“宝妈”500多万元,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对42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拘役不等,并处罚金。 “宝妈”听信广告入“手工活”群赚钱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检察院检察官康莉莉说道,此案的第一被告人文娟,是位家住山东潍坊25岁的“宝妈”,2018年底,她翻看朋友圈无意发现一条兼职广告,广告上说招收兼职打字员、刷单员,只要先交押金,就可以在家接任务赚手工费。缴纳了500余元押金后,文娟被拉进一个QQ群,在这个群里时不时有人发布任务。可入群一个多月,文娟只接到了两单任务,一单是打字,一单是刷单,一共才赚了8元钱。如此下去可能连报名费都赚不回来,而群里还不时有新加入的人抱怨任务难接、押金难退,这个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被骗了。 被骗不报警反而成为骗人者 文娟意识到被骗,不但没有选择投诉或者报警,反而想搞明白为什么群里有人能赚钱。检察官介绍,文娟被群里的所谓“授课讲师”点醒,那就是发广告招人,每招一个人可以赚360元钱。于是,她干起了发展代理“共同发财”的“活计”。她先联系了自己的中专同学、同样在家带娃的宝妈桂婷,之后,又按照“讲师”教的套路,通过网络发展了十几个代理,赚了4000多元提成。 随着加入者的增多,文娟不再满足于发展代理,逐渐升级为群里的“讲师”,2019年10月,因与原QQ群主产生矛盾,文娟、桂婷退群单干,组建网络诈骗团队。 后加入的“宝妈”们收到的第一次手工任务都是较为简单的,包装牙刷、串珠花……完成第一次任务后,能赚到40元左右的手工费。而等待她们的,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文娟供述,她们把第二次的任务难度突然加大,让绝大多少人完成不了。让新人们意识到,做这些任务是拿不回保证金的,更不可能赚钱,如果真想赚钱就要做推广代理找新人进群任务。后期,甚至连第一次的手工材料也不再发给新人,完全陷入到“能骗一个是一个”的局面中。 42人骗8000多名宝妈500多万 康莉莉介绍,被害人向代理介绍人缴纳600多元押金后,代理介绍人从中提成350元至400元,组长从中提成60元至90元,剩余部分再由文娟、桂婷均分。截至2020年3月,文娟、桂婷诈骗团伙设立的多个诈骗小组累计骗得被害人所交押金共计500多万元。 2020年2月,家住淮安市清江浦区的被害人范女士到公安机关报案称在网上被骗做手工押金,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文娟、桂婷等人先后在山东、河北、安徽家中被抓获归案,其他人听闻风声后自动投案。被抓获的42名被告人中,有40名是“宝妈”,除1名是1979年出生的外,大都是90后,最小的仅有21岁,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中专学历居多。而另外两名则是文娟和桂婷的丈夫。 因涉案范围广、人数多、金额大,该案被公安部挂牌督办。检察院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机关提取并及时固定微信、QQ聊天记录,银行交易账单等关键证据,进一步完善证据链。到案后,文娟、桂婷等人先后退赃239万余元。 审查起诉阶段,如何在依法打击犯罪的同时,为孩子留住妈妈们的陪伴,成为摆在检察官面前的难题。其中被告人李某某,是从贵州嫁到河北的“宝妈”,自己被骗659元后,考虑到这是家里两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急切想挽回自己的损失,骗了6名被害人,获得了2000多元的报酬。讯问时一直痛哭流涕。我们详细告知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法律后果,听取辩护人意见。 检察院最终促成42名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并签署具结书,认罪认罚率达100%。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对42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拘役不等,并处罚金。
12/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注意网购保险的四大“陷阱”
“双11”刚过,“双12”促销活动又紧随其后,不少电商平台又迎来保险销售高峰。近年来,网购保险因其价格低、手续简便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但许多网购保险产品也存在不少花式“陷阱”。对此,雅安市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购保险时一定要理性辨别,谨慎选择。 问题:部分保险产品涉嫌过度营销 注意到,在不少电商平台保险销售页面上,“首月仅1元”“免费送保障”等宣传标语夺人眼球,但这些宣传存在过度营销、引诱消费等问题。此外,加上一些消费者对保险了解不充分,对保险广告缺乏判断力,从而引发消费投诉纠纷。例如,一些互联网销售平台设有“免费领取”页面,以“免费”为噱头,用“仅限当日免费领取,领完为止”等宣传语吸引消费者,实则是诱导消费者购买收费的保险产品。 对此,雅安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网购保险产品要谨防四大花式“陷阱”。 陷阱一:“吸睛”产品涉嫌误导消费者 由于专业水平和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保险机构或保险业务员为追求销售量,会推出所谓“吸睛”产品。此类产品往往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 陷阱二:“搭售”保险涉嫌侵害知情权 在网上订机票、火车票,稍不注意就可能同时投保网页搭售的意外险、延误险。事实上,这种通过预订页面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且未列明承保主体或代销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的行为,已经涉嫌侵害用户和投保人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陷阱三:“隐藏”健康告知易引发纠纷 不同的保险产品,对被保险人会设置一定的“门槛”限制。在互联网渠道,个别产品会为了销量而将健康告知、免责等条款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由此可能造成被保险人申请理赔时,遭遇纠纷或拒赔的情况,从而引发纠纷。 陷阱四:“高额回报”涉嫌非法集资 有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投保。这些行为往往涉嫌非法集资,由此给被骗“入局”的投保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据雅安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20年6月,银保监会就印发《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保险销售过程的全流程溯源,并且要求该记录可被监管机构/司法机构查验。该通知还明确,销售页面应对保险产品进行充分说明,披露信息准确、完整,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应充分尊重消费者意愿,由投保人自主确认已阅读后,进入投保流程,确保投保行为是消费者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得设置违反公平原则的交易条件,应设置单独页面向投保人展示说明免除保险人责任等重要条款,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作为消费者,在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保险的过程中,该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大型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但网上还是会出现个别假冒销售平台,投保人在投保时,一定要找正规投保渠道。 投保人在投保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保险的相关条款,了解该保险的承保范围,按需投保。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条款,要打电话咨询保险公司或者网站客服,不可贸然购进。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保险产品时,个人信息务必准确填写,因为这是保险公司用来决定投保人是否能承保的重要依据。 完成在线投保后,投保人要及时检查电子保单,确定电子保单上的信息是否准确,保险条款上的内容是否与自己先前了解的一致,以免后期理赔时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12/0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脱单盲盒”火了 需警惕隐私泄露问题
“我一直以为那些脱单盲盒都是摊主售卖自己身边单身朋友的微信,或是单身的人自己留下的,像这样不知情,微信也被售卖了的人就我一个吗?”大连女孩儿小瓜日前在社交平台发出了求助帖。遇到这种糟心事,她只能关闭了搜索添加好友的功能。 自7月中下旬,一名长沙大学生“灵机一动”开设“月老办事处”地摊儿后,脱单盲盒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售卖脱单盲盒的“脱单便利店”,更为常见的是线上的脱单盲盒小程序,并形成产业链,在社交平台上招揽代理商。 这类脱单盲盒的“玩法”十分简单:仅需付费1元,就可以抽取一个联系方式,或者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存入“库”中,等待“有缘人”抽取。有网友称,脱单盲盒是社恐人的“恋爱救星”。可对于已经有男朋友的小瓜来说,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微信号是被谁卖了的。 今年4月,#中国超两亿人单身#的话题冲上热搜。对此,新华网曾组织“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很多人单身”的微博投票,参与投票的27万网友中有6万多人认为是“社交圈小”,10万余人认为“社交圈小、忙于工作、经济条件、观念转变”均是单身原因。 北京、广州、重庆、济南等地也纷纷出现“脱单便利店”,店内销售的脱单盲盒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价格不等,店内工作人员会按照生日、星座等进行分类排列。 日前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脱单主题咖啡馆看到,这里的脱单盲盒被做成胶囊形状,蓝色代表男生,粉色代表女生,按照北京行政区和年龄段进行分类摆放。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直接花费3元或9元,购买不同类别的脱单胶囊;也可以填写自己的信息形成新的脱单胶囊,根据摆放位置不同,收费分为39元、99元两档。拆完胶囊信息后只能拍照保存信息,不能将胶囊带走,“存放在这里的盲盒,一个人可能会收到很多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如果想将胶囊下架,则需要花费19元”。 据不完全统计,店里存放的脱单胶囊有近百个,90后居多,上架时间多为11月中上旬。根据店内张贴的“脱单细则”规定,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和社交账号,填写了信息即视授权摆放胶囊为自愿行为,并对可能遇到的信息泄露、经济来往等潜在问题进行了提示。 上个周末,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白林,无意间在社交平台看到了脱单盲盒小程序的存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1元把自己的微信号存入盲盒,一星期内仅收到一条好友申请。 小瓜则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收到了十几个陌生人添加好友的请求,“直到有人添加好友时打招呼说是脱单盲盒抽到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微信号被卖了,加好友的人甚至来自不同城市”。 尝试在某脱单盲盒小程序上支付1元后,无需任何身份核实,就马上获得了一个微信号,该微信号为真实手机号码。该小程序“玩法说明”中也标注出,留下盒子需要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所在位置信息、微信号、QQ号等,并且,用户在参与和使用小程序服务和功能时默认认可隐私条文。 单身男女想要的“邂逅爱情”,已成了商家眼中的“风口生意”。脱单盲盒小程序已经出现许多不同版本,并通过社交平台广泛招募代理,“赚钱很快”“平台已累计1000+数据”“推广即分佣”“有大学资源一定要做”“捡钱狂欢的超燃项目”等,成为他们的广告语。 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的推广人员表示,“在校生做校园推广大使的话,不需要花钱。加盟后,可以有自己的二维码进行摆摊赚钱,有人花1元钱抽盲盒,就会返现0.5元”。另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代理说,他们目前有三种合作方式:免费加盟需要提供100个客户资源,收益为五五分成;缴纳年费100元,收益也可五五分成;如果一次缴纳年费300元,则全部收益均归代理所有,“三种合作方式都是合作时长1年,均会开通属于自己的后台,客人通过专属二维码付款来计算代理收益。对于通过自己的二维码录入的微信号等,不用管是否真实,花钱放假号码的很少,即使真遇到了可以找客服补偿替换”。 脱单盲盒的出现增大了单身男女相互认识的概率,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是否有安全风险?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金琳说:“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社会上的脱单便利店,实际上都有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性质。尽管基本遵循了‘取得个人同意’后收集个人信息,但个人信息处理不仅包括收集,还包括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她提醒说,尤其在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脱单盲盒的个人信息提供方和被提供方都应当有必要的审核,防止衍生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发生”。 对于脱单盲盒代理或校园推广大使,金琳提醒:“此类身份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者,也要承担对应法律责任。如果平台犯罪,虽然是被招募的代理,本身也可能是遭遇被骗,不会一概都构成犯罪,但其客观行为的违法性还是有的。如果明知平台犯罪而提供协助,也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金琳提到,小瓜的遭遇就属于典型的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非法售卖他人微信号者应当承担相应行政处罚,“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时,要及时进行维权,向相关部门和机关反映、投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2/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新型骗局又来了!“清除不良征信”妥妥的是诈骗
骗局年年有,不时有更新。这不,最近,又出来一种新型的诈骗形式,即帮你“清除不良征信”。警方提醒,千万不要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据介绍,近日,家住南京江北的李先生接到自称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服”人员的来电,称他曾在平台上因还款逾期,导致征信有不良记录,不仅会影响购房、买车贷款,还会影响日后的就业和生活。因为近期正有买房的打算,之前也的确有过逾期还款的情况,担心无法贷款购房,李先生便信以为真了。 “客服”告知李先生,如果想要消除征信问题,需要银行的流水记录把信用提升,让李先生把自己的全部存款转入到指定银行账户,等信用提升后,会予以退还。随后,李先生在对方的“指导”下通过手机银行将自己的75000元存款全部汇入到对方账户。转账后,迟迟不见退款,李先生心生疑虑赶紧联系对方,“客服”只字不提退款的事情,还要求他继续下载其他手机软件进行操作,这时李先生觉得不对劲,赶紧报警求助。 办案民警说道,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个人信息、征信信息等,获取受害人信任。利用受害人担心征信不良,会对往后个人贷款等信用行为存在影响,急需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心理,假借可以消除银行不良信用记录,骗取钱财。 对此,警方提示:凡是自称金融平台客服,提供注销不良征信记录的电话都是诈骗。遇到所谓的“客服”电话要及时核实信息,碰到一时无法分辨对方是否是骗子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96110全国反诈专线核实情况。不将个人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等私密信息告诉陌生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坚决不给陌生人转账!
12/08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落入“套路贷” 陷阱
借一万元要还三万元,还清欠债仍被诉至法庭…… 48名大学生深陷“套路贷”陷阱噩梦般的日子如影随形 大学校园,学习知识的殿堂,梦想开始的地方。然而,当尚未起飞的梦想遇到“套路贷”,张开的翅膀便被硬生生地折断了…… 2016年9月,小孙怀抱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走进了南京某高校,不料却因一时贪慕虚荣,落入了“套路贷”陷阱,而且越陷越深。因欠债不还被起诉后,小孙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终无奈退学。 2019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检察院建议再审的薛某等人民间借贷纠纷案获法院改判,薛某、冯某等实施“套路贷”犯罪的被告人被判处一年三个月至三年九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孙等48名深陷“套路贷”陷阱的大学生终于从恶意虚假诉讼中解脱出来,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也被从名单中删除,终于结束了噩梦般的日子。 借1万元到手6000元大学生身陷“套路贷” 2017年3月,刚读大二的小孙十分羡慕身边的有些同学可以高额消费。那时刚恋爱不久,爱美的她急需用钱买衣服和化妆品。有什么办法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网贷!无需抵押,随时放款,打个欠条就行。”朋友几次三番的建议让小孙动了心。不久后,她就和朋友一起来到薛某、冯某等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某小额贷款公司。 薛某告诉小孙,借钱不需要任何抵押,但按照规矩,借款1万元需打一张1.5万元的欠条,还需要登录学信网证明自己的身份,父母、老师、同学等的身份信息都要有,同时还问小孙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家里有几套房、开什么车。“1.5万元欠条只是证明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的担保,到期只要把本金和利息还上就行,不会有任何问题。”薛某这样解释。 小孙觉得,自己打个欠条、拍个照片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到时候想办法把钱还上就行了。 于是,小孙亲手写下了1.5万元欠条,借期一个月。薛某又告诉小孙,还需要扣“中介费”“服务费”“利息费”4000元。为了能及时拿到钱,小孙糊里糊涂地打了1.5万元欠条,并手持自己的身份证和1.5万元现金拍照,虽然,最后到她手中的只有6000元。 让小孙没想到的是,从借款的那一天起,自己的噩梦便开始了。 过了不久,薛某就催小孙还钱。在小孙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薛某就说,可以介绍小孙再向其朋友冯某借钱还他。冯某借钱的“行规”跟薛某一样,并且是借1.1万元打3万元的借条。小孙从冯某那里借钱还了薛某。 借款不久,冯某便开始给小孙打电话,催促她尽快还利息,借到钱的欣喜很快又被每天催款、还款的焦虑所代替。 为了及时还款给冯某,小孙过上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想方设法从其他公司借钱,开始陷入“催款、借款、还债、再借款”的恶性循环中,前后陆续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在贷款期限内分几次还给冯某共计3万余元。 小孙觉得借款和利息已全部还清,于是想要回欠条,不料却被告知,其男朋友在薛某那里也有欠款,需要一并还清才能“一笔勾销”。面对薛某的强词夺理,胆小的小孙选择了沉默。 黑手伸向更多学生多人被虚假诉讼缠身 终于,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2017年7月的一天,南京市江宁区法院给小孙发来一张传票。让小孙惊诧不解的是,自己已经还清欠款,为什么还会被告上法庭?收到传票的小孙坚信自己已还清债务,于是,对于冯某等人的“无理”行为置之不理。 原来,冯某等人以小孙借款不还为由,向法院出示了小孙亲手写的欠条、手持现金的照片等证据,加之证人证言,完整的证据链让法院采信了冯某等人的说法,认定小孙和冯某等人存在民间借贷关系,缺席判决小孙败诉,需归还冯某欠款4万元,并支付2%的利息以及诉讼费用等。 直到有一天,小孙发现自己被限制办理银行卡,也无法乘坐部分交通工具,才知道自己成为了失信被执行人。 那一刻,小孙慌了神。 她怕对方到学校找她,有时候连宿舍都不敢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还有人给她家里打电话催债。无奈之下,小孙选择了退学。 小孙的经历并非个案。从2016年起,薛某、冯某等人在南京市江宁区某小区合租房屋,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办小额贷款业务,诱骗他们签下远超实际借款金额的借条,并让借款人手持身份证拍照。更加可恶的是,有的借款人在还款期限内还款时,薛某等人故意躲避、推托、拖延时间,促使“违约”情形发生,然后再以此为由,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合法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判决,为非法借款披上合法外衣。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薛某、冯某等人的黑手伸向了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部分受害学生及家人不堪其扰,向南京市鼓楼区公安机关报了案。 检察监督后再审改判48名学生跳出“火坑” 根据举报线索,公安机关随即开展立案侦查,发现了薛某、冯某等人的“套路贷”小额贷款公司,并掌握了他们的犯罪证据。2019年5月23日,薛某等人因涉嫌诈骗罪被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鼓楼区检察院民事检察官在这起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套路贷”刑事案件中,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可能存在侵害大学生民事权益的情况,随即介入调查。检察官发现,薛某等人在江宁区法院共提起过48起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诉讼。经向南京市检察院请示,鼓楼区检察院将线索移交至江宁区检察院依职权受理,南京市检察院和江宁区检察院组成联合办案组办理该系列案,鼓楼区检察院协助调查。 联合办案组调阅了薛某等人的系列民间借贷纠纷民事诉讼案卷宗,并调取了薛某等人在公安机关的供述,据此查明薛某等人在诉讼中据以主张债权的主要证据即借条、收条等,所载明的借款金额与实际借款金额严重不符,这些主要证据均系薛某等人为实现非法利益而恶意制造的。 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薛某等人因实施“套路贷”涉嫌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所涉刑事案件事实与其民间借贷纠纷民事案件事实或相同或相关联,原审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薛某等人的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且,薛某等人向不特定多数人发放贷款并以此营利,具有“职业放贷人”特征,其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活动的强制性规定,案涉借款合同应属无效。鉴于检察机关对于该48件民间借贷纠纷系列案所认定的事实和再审理由存在共同点及一致性,江宁区检察院就上述案件以类案监督形式向江宁区法院制发一份再审检察建议。 南京市江宁区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对上述48件民间借贷纠纷系列案启动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调解书,驳回起诉。此后,检察机关跟进监督,发现原审裁判文书被法院撤销后,仍有19名大学生因法院执行原审裁判文书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江宁区检察院再次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法院纠正,江宁区法院采纳检察建议后依法将该19名大学生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移除。薛某因构成寻衅滋事罪、虚假诉讼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毛某、冯某因构成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检察官说法:注重民事权利保护优先 “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通常会与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其他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共生”,应当予以严厉打击。对于此类案件一般监督方法是待刑事案件处理完毕后,再对民事纠纷予以处理,即所谓的“先刑后民”。本案中,检察机关突破常规,在刑事案件正在审查尚未得出构成虚假诉讼罪结论时,对有明确证据证明的“套路贷”虚假诉讼及时启动民事诉讼监督,就是为了对公民人身财产权益实施有力保护,充分体现了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权利保护优先的原则。 “套路贷”虚假诉讼往往呈现系列案特点,如果单个案件分开审查,不能反映其“套路贷”本质,将其作为系列“串案”一并审查,有利于揭露犯罪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分析“套路贷”职业放贷人的身份和虚假诉讼的本质,进而确定对所涉民事诉讼应当依法开展检察监督的合法性及必要性。 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套路贷”刑事犯罪、纠正错误民事裁判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师生对“套路贷”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学生抵制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坚决拒绝违规贷款消费,铲除“套路贷”向校园蔓延的土壤。
12/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以卖饮水机的名头实施诈骗!
自称公司在北京、饮水机产品是高科技,忽悠消费者花上千元购买后便不见踪影。近期,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接到多起外地消费者投诉,称他们被推销购买的饮水机出现漏水、不出水等问题,想退货却联系不上商家或遭到推脱。 89岁老人被忽悠买饮水机第二天就漏水销售人员玩失踪 山东一位89岁的消费者投诉称,今年5月29日上午,他在包子铺吃包子时,一个自称为北京中创惠泽水处理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人和他聊天,推荐其公司的多功能活性细胞直饮水机,他被其描述的饮水机功能吸引,便来到该公司在山东省平度市某宾馆的售卖点。 当时,宾馆里有几个顾客正在参观,听完服务人员再次介绍后,老人和其他顾客一样,当场填写了《多功能活性细胞直饮水机试点领用申请表》,安装人员立刻到他家安装饮水机。之后,又和他一起到银行取了9000元,随后离开。第二天老人用饮水机时,发现设备坏了,漏了满地水。老人到宾馆找销售人员,发现他们早已离开,也没有售后维修人员。该公司的服务电话也经常打不通,好不容易拨通后,一个自称姓董的女士回复说销售负责人不在,没法处理这件事。 因无法联系上商家,老人的家人于6月24日致电北京市消协投诉。由于北京中创惠泽水处理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涉及多起投诉,北京市消协将投诉线索移交给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公司未在注册地经营,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遂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北京市消协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警惕打着“高科技”名号的租地推销、上门推销 常警戒。务必警惕外地公司的租地推销、上门推销等形式的推销,不要被打着“首都北京”“高科技”的名号所迷惑。此种推销,经营场所是临时租借的,售后服务会面临异地沟通的困难,甚至难以找到商家。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信息获取的渠道有限,因此建议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对有保障的大型电器卖场购买家电产品。 多查验。购买前可上网查验商品品牌、经销商、网上评价及商家信用情况,老年消费者可以请亲朋代为查验。输入企业名称,系统可以显示营业执照、变更以及企业年报等自报信息,以及行政处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重点关注行政处罚信息、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如果已经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请不要进行交易。 懂维权。遇到消费纠纷,理性维权。首先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注册地的市场监管局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发现涉嫌诈骗,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12/06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警惕网络贷款的陷阱
“高额度、低利息、实时放款,只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就能拿到贷款。”如今,浏览网页或是手机短视频App,这样的网络信贷产品广告十分常见。对于急需用钱的人而言,网络贷款确实方便快捷。但同时,因网络贷款而上当受骗的人也比比皆是。很多人对此也有疑问:网上申请贷款靠谱吗?我们该如何分辨贷款是否正规呢? 网络贷款要当心 对于急需用钱的人而言,贷款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但向银行申请贷款步骤烦琐,还需要等待审核。相比而言,网络贷款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往往是骗局的开始。 前不久,市民郭某报警称,他在网上贷款时被骗了41888元。原来,郭某想给儿子在市区开一家快餐店,但是手头钱不够,就想到了贷款。他玩手机时看到一则网贷广告,就点击广告链接下载了一个贷款App。在申请网络贷款过程中,客服人员以贷款需要办理VIP、银行卡填写有误要办理相关手续才能退回办理VIP的费用等为由,让郭某通过手机银行分三次向其指定账号转账41888元。约定的时间到后,郭某并没有拿到贷款,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从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了解到,像郭某这样在网上办理贷款被骗的不是个例。从宝鸡市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刷单诈骗,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贷款诈骗。 据介绍,网络贷款常见的套路是,诈骗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手机App,频繁发布办理小额贷款、代办信用卡等虚假网站链接及“客服电话”,并承诺“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快速放款,待受害人点击链接或者下载贷款App后,嫌疑人冒充银行或贷款公司工作人员,以缴纳服务费、保证金、税款、年息等为由,要求贷款人转账汇款。等贷款人“上钩”后,这些贷款平台就随之关闭、“客服人员”也随之消失。 民警提醒,“低利息”往往是诈骗嫌疑人设下的“诱饵”,选择网络贷款时,面对低利息,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掉入骗子的陷阱。 擦亮眼谨慎选择 现在市面上的网络信贷产品确实是良莠不齐。那么,如何分辨出贷款是否正规呢?建行宝鸡分行东风路支行工作人员介绍,正规互联网贷款都有比较完善的风控系统,对于贷款人的年龄、信用记录都有要求。而且,正规贷款是不会提前收取费用的,借多少到账就是多少。部分借款人在网上借款的时候,被提示需要先交一笔手续费或者保证金,才能放款,这些很可能是诈骗行为,一定要警惕。此外,正规贷款的息费都是透明的,可以在借款页面和协议里查询到所有相关费用,不会乱收费。 此外,从宝鸡市各大商业银行了解到,近年来,银行“线上化+纯信用”趋势也愈加明显,纷纷推出了纯信用贷款产品,申请手续进一步简化、额度高、利息低,部分产品也做到了实时放款,解了贷款人的燃眉之急。
12/0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金融创新掩盖下的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非法集资形式愈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近期,一些以金融创新为名进行集资诈骗的案例相继被曝光,个别不法分子以金融创新为掩护、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市处非办提醒市民对此应谨慎辨别。 陈某在四川省成都市经营某科技公司,为吸引顾客,陈某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利用该公司的网络购物平台推出“买商品送积分”投资项目。该公司对外宣称,投资者从公司购买商品后,可获得与商品“等值”的积分,积分每周可获得最低9%的收益,最高增长到3倍为止。为了扩大集资规模,陈某还成立多个销售团队,销售人员推荐新人投资即可获得现金奖励。 截至案发,该公司共向140多名社会不特定对象非法吸收资金近1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陈某个人投资。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许诺返还高额利息等方式的非法集资,且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市处非办工作人员表示,此类非法集资活动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由于依托网络,此类非法集资活动成本低、蔓延速度快,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此类非法集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迷惑性强。不法分子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以高额回报迷惑投资者。二是发展迅速。不法分子往往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公开宣传,传播速度较快。三是利诱性强。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参与者发展他人加入,还可获得额外收益。 市处非办提醒,虽然非法集资形式不断变化、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突出的特点还是以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丰厚回报”的背后往往暗藏投资风险,投资者一定要理性判断,不要被高收益迷惑,做到不盲目投资、不跟风投资,以免上当受骗。
11/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接到大平台客服电话?小心骗局
“您好,这边是京东金融客服,近期您有资金周转的需求吗?” “您好,这边是360借条客服,查询到您有在我平台申请额度没有审核通过对吧?” “我们这边平台有新开通的特邀渠道,今天办理,可享优惠政策,并可以马上提现……” 名字听上去是不是很正规?大平台借贷解燃眉之急,应该很靠谱吧?怎料,这竟是假客服的骗局,分文未借到,反而散尽钱财,还欠下巨额债款…… 广东省兴宁市公安局全力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近日,在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指导支持下,成功捣毁一假冒“京东金融”“360借条”客服实施网络借贷诈骗的犯罪团伙。 目前,打着“低息、无抵押、秒放款”幌子的网络贷款骗局“层出不穷”,还有些诈骗分子为提升可信度,伪装成一些大平台客服,层层布局,引人上钩,骗尽钱财。 今年4月20日,兴宁市坭陂镇戴某下载“360借条”注册账号进行贷款操作,按客服指引转账解冻费等费用被骗9000元;今年5月,坭陂镇史某接到自称贷款专员电话,根据指引下载“360借条”进行贷款操作,转账所谓“会员费”“资金解冻费”共被骗12万余元…… 据了解,这些诈骗分子假冒“京东金融”“360借条”平台客服,以“快速、优惠办理短期无抵押贷款”为诱饵,采用以收取高额服务费、会员费、刷流水提升信用额度以及操作超时、操作有误需缴纳保证金等套路,逐步侵吞被害人财产,甚至使被害人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套路,不惜借款操作,高筑债台。 今年6月,根据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下发的涉电诈线索,兴宁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充分运用智慧新警务深入研判分析,发现该线索涉案手机号,涉嫌实施网络借贷诈骗。 办案民警对涉案手机号及其相关信息流进行分析,逐步排查出由石姓兄弟组织管理的多个诈骗窝点。同时发现,每个诈骗窝点有5到8人不等的团伙成员。经过进一步梳理涉案人员的资金、信息流向,警方随即掌握了该组织团伙作案工具、手机卡以及话务业务提供者李某等信息。至此,一个由业务及工具供给、人员组织、话务运营三方组成的“网络借贷”诈骗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警方发现,该团伙组织架构清晰,分工明确,由李某提供手机卡等作案工具及话务业务信息;石姓兄弟购入手机卡等,同时在本地网站、公众号招聘“客服话务员”;黄某彬、赖某彬等人负责工作指派,组织话务员在窝点内进行诈骗操作。 通过对涉案人员的严密排查,兴宁警方全面掌握所有窝点所在位置和嫌疑人相关信息,发现该犯罪团伙成员分布省内外,窝点主要集中于兴宁城区一些小区、自建房出租屋里。 9月24日上午,兴宁市公安局在梅州市反诈联勤作战中心支持下,集中警力,组成8个抓捕小组,兵分七路赶赴浙江、兴宁黄陂以及兴宁城区多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在当地警方的全力配合下,一举端掉6个诈骗窝点,抓获以石姓兄弟等人为首团伙成员23人,成功捣毁该网络贷款诈骗团伙,查获大批手机卡、银行卡、手机、电脑以及POS机等作案工具。 据了解,大部分团伙成员是通过朋友介绍、网络兼职加入犯罪团伙,通过短暂培训后,就开始根据“剧本”,假装“京东金融”“360借条”平台客服,电话诱骗目标添加“放款专员”为好友,提供一对一“服务”,进行进一步诈骗。部分成员甚至觉得自己只是打个电话,未直接进行交易,并不涉嫌违法犯罪。 警方提醒,挑选兼职工作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充当诈骗团伙“话务员”,将涉嫌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罪名,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目前,该犯罪团伙中21名团伙成员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兴宁市公安局依法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11/3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当心这些“电诈陷阱”
11月20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范网络游戏、冒充购物客服、其他非接触性、贷款办卡等类诈骗。网络购物需谨慎,退款是假,骗钱是真,凡是接到电话自称要为你理赔退款的,不论是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服务客服,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网络游戏类诈骗 11月12日,榆中县N学生在某平台找人一起打游戏,不久便有人添加他,自称是一名主播,可以带N学生玩游戏并送他皮肤,N学生添加对方QQ账号后,对方通过视频通话让其在其母亲手机上注册新QQ账号,并添加了新注册账号进行视频通话,对方让其打开第一部手机上的微信,点击“我”-“支付”-“收付款”进行操作,输入支付密码就可以领取皮肤,N学生在对方的引导下重复输入了10次支付密码。其母亲发现后,对方以退款为由让其母亲用其父亲的手机进行了相同的支付操作,N学生父亲发现被诈骗后立即报警,被诈骗金额共计13000余元。 省反诈中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以游戏代练,免费送皮肤等幌子诱骗未成年人落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只有家长和学校日常对学生积极进行电信诈骗案例宣传和反诈意识的教育,才能避免孩子尽可能少上当受骗。如遇诈骗,可拨打96110报警。 其他非接触性诈骗 11月13日,秦安县R先生报案,称自己的孩子在上网课时用手机在网页上下载了一应用程序,下载后该应用程序显示需要注册账号并输入支付密码,其儿子遂将父亲的微信绑定于该账号,并且输入了微信钱包的密码,保存后R先生的手机突然黑屏,并且一段时间内无法开机。等R先生开机后发现,自己的手机已恢复出厂设置,并且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及零钱包内的几万元全部被转走,R先生立即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不要随意在网页上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一旦涉及填写支付密码,账号绑定时需要相关联账号的登录密码等都请谨慎对待。如有疑问,请拨打96110咨询。 贷款办卡类诈骗 11月14日,兰州市红古区W先生在刷某短视频平台时看到一则贷款广告,就填写了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随后便接到自称是该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在其指引下W先生被拉到某付宝群聊并下载了某联金融APP,之后对方以需要购买会员才能拥有额度、需要刷银行流水才能放款为由,W先生分五次将10万余元打进了该“客服人员”提供的银行账号内,W先生始终无法提升该金融APP内的额度,发现被骗后前往派出所报案。 省反诈中心提示:如需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不要随便相信短信上的广告或自己在网页上办理,在正规银行及金融平台办理既保险又安心,凡是要求收取保证金、刷流水及办理费用的都是骗子,如遇诈骗,可立即拨打96110反诈专线。 杀猪盘类诈骗 11月1日,兰州市A女士通过某聊天软件认识一名男子,通过几天的网聊后A女士与对方确立恋爱关系。11月5日,对方称其表哥在某网络平台上班,知道该平台的系统漏洞可以理财返利,A女士便按照对方发送的二维码进入网页并进行注册,A女士通过手机银行向该男子提供的指定账户转账一万余元,连本带利获得一万两千元。A女士见操作简单,赚钱方便,连续按照对方指导进行操作,共转账近七万元后无法提现,发现被骗后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交友需谨慎,杀猪盘类诈骗案例往往骗子都以交友为名义,建立起男女朋友关系后诱骗受害者在虚假网站投资,此类诈骗往往耗时较长,被骗金额高。如有疑问,可立即拨打96110反诈专线进行咨询报警。 冒充购物客服类诈骗 11月15日,天水市K女士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询问K女士近期是不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购买过化妆品,K女士回复对方购买过,对方称该化妆品里面含有激素和化学物质,让K女士停止使用该化妆品,现在平台进行假一赔三的理赔,让K女士加"客服"微信,具体理赔流程将在微信指引操作,后K女士添加对方发来的“客服”微信,在"客服"引导下进行理赔,“客服”人员以K女士微信中病毒为由,分两次将K女士绑定在微信上的钱转走,K女士发现被骗遂报警,共计被诈骗5000元。 省反诈中心提示:网络购物需谨慎,退款是假,骗钱是真,凡是接到电话自称要为你理赔退款的,不论是购物平台客服或快递服务客服,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11/24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