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提示】应聘网约车司机 谨防“高薪招聘、低价租车”骗局
随着网约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承租车辆成为网约车司机越来越多的选择,然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蛋糕”,打着“高薪招聘、低价租车”的幌子,一步一步把网约车司机引入“套路租车”诈骗的圈套,网约车司机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要支付赔偿。 今年1月,在上海市公安局打击套路租车专项行动中,根据前期侦查,浦东公安分局惠南公安处会同相关业务支队及惠南派出所、新场派出所共同成立专案组开展专案侦查,于近期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捣毁2个套路租车团伙,先后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 经审讯,以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为首的2个犯罪团伙向多家租车公司租用车辆后,破坏车辆定位装置,自行安装定位终端,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将车辆转租给招募的网约车司机,并以此为诱饵,诱导他们签订隐含“陷阱条款”的租车合同。 待收取押金和租车费用后,嫌疑人再通过技术手段将车辆远程断油断电,或者通过定位找到车辆并使用备用钥匙潜入车内破坏车辆设备、窃取行驶证等,甚至人为制造划痕、事故,进而要求承租人将车辆送回指定地点,以需要维修或补办行驶证为由,肆意认定承租人违约,一环扣一环制造陷阱,骗取承租人交纳的押金、租金。 经查实,2019年至今,以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为首的2个犯罪团伙分别实施诈骗作案共70余起。1月18日至20日,专案组先后在本市虹口、嘉定、宝山、闵行、松江等地集中收网,成功捣毁以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为首的2个犯罪团伙,现场查获租车合同80余份、法院诉讼材料30份、假冒公章7枚、赃款6万余元,调取涉案车辆2辆。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陈某等10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查证及审理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警方提示,有意从事网约车行业工作的驾驶员,应到有资质的租车公司或平台应聘签约,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02/2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刷单炒信“好评”背后恐是陷阱
如今,“宅”在家里网购已成为一些人重要的消费方式。然而,网购后的“好评”真假难辨,困扰着广大消费者。连日来,记者采访多名喜欢网购的消费者,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查看商品质量及信誉,只能查看“好评”。但在网络刷单“水军”的操纵下,消费者往往容易被忽悠。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示,消费者在网购时,如果一件商品的评价内容中充斥着清一色的长段文字好评、内容大同小异,就有虚假好评的嫌疑,评价再好也要留个心眼,不要迷信商品“好评”。同时,消费者应主动拒绝电商平台提供的有偿刷单、刷好评等违法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网购“好评”真假难辨 “网购商品看评价都非常好,但收货后打开一看,东西却不尽如人意。”在某幼儿园上班的朱女士说,她经常网购商品,但到货后,却发现并没有商家描述的那么好。于是她跟商家售后联系时,对方竟然“消失”了,无奈她只能给该店差评。后来,经调解,卖家同意退货,但前提是把差评改为好评,为了解决此事,朱女士改了评价。 从这次事情中可以看出,在网上很多网店好评是用特殊“关系”维护起来的,这对网购消费者极不负责任。市民许女士同样喜欢网购,网购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可面对数万条“好评”,她难以辨别真假,碰到过信誉好的商家,也碰到过信誉差的,现在看来,“好评”断定不了商家的好坏。 “好评”都是刷出来的 “‘好评’是刷出来的,有专门的刷手在操作。”宋女士在东部批发市场经营一家女装店,一年前,她在开实体店的基础上开了网店。刚开网店时,一个星期卖不出几件商品,后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她在一家刷单平台投了500元,试着提高销量,没想到店铺等级升高了不少,于是她又投了两次,店铺等级再次提升。宋女士说,网店等级及“好评”很重要,而网店等级和“好评”都是靠钱“买”出来的,“好评”往往是靠“水军”做起来的,想要加入该团队,需要交纳会费,一个月做够300单,入会费就以奖金的形式返还。会费相当于押金,可以防止会员不辞而别。 那么这些人是如何刷单的呢?宋女士说,“水军”都是一些网络高手,是专业刷单者,他们通过QQ的远程功能控制对方电脑付款任务单,完成任务可获得佣金2元,对账号的要求是等级在一颗心以上的实名认证账号,并且待确认收货数量每周不超过6件,每月不超过14件,限制刷单者的购物次数是为了避开筛查。“经常网购的消费者肯定知道,每次打开网页的时候,各种秒杀商品的价格太诱人,且‘好评’多,秒杀也有陷阱,一元抢下来的商品,却发现运费要50元。还有,一般秒杀商品不实行三包,没有质量保证。” 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交易监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兰州市目前登记的购物平台大约40家左右,刷单炒信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严厉打击的行为。但按照相关规定,各个网购平台由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他们无法调查外地的网购平台。若出现违法行为,他们可以给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协查函,让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处理。目前,网络出现的新业态比较多,比如说快手、抖音直播带货等。但各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关办法和法律法规,只是强调规范,而直播带货这种销售模式很普遍,涉及的问题大部分为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目前,针对刷单炒信问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是严厉打击的,大的购网平台自律性比较强,是可以相信的。另外,针对一些小的网店,由于技术手段有限,市场监管部门还无法监管,所以,刷单炒信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打击,可是无法根治。建议消费者在网上选购商品时要留意商家资质和发货时间、快递物流等情况,尽量选择经营规模较大、信誉等级较高、消费者评价较好的正规电商,谨防钓鱼诈骗网站。要查看商品详情,谨防刷单炒信,提防不法电商通过刷单炒信蒙骗消费者,还应主动拒绝电商平台提供的有偿刷单、刷好评等违法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02/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ETC被锁定?医保被暂停?莫信!是骗局
假冒ETC、医保诈骗已算不上新骗局,但进入农历新年之后,此类骗局又有所“抬头”。18日,长沙市反诈中心发布提醒信息,市民如果收到“ETC认证过期、已被锁定”或“医保停用、失效”等信息,切勿轻信并点击短信里的不明网址链接,加强警惕。 “【高速ETC】尊敬的车主,您好,您的ETC已过期,为避免影响正常出行,请务必24小时内登录XXX(某网址链接)进行验证!”“【湖南医疗保障】您的医疗保障已停,请在2月XX日前打开XXX(某网址链接),进行信息完善!”近日,有不少市民报警称,自己收到类似短信,提示ETC被锁定或者医保被停用,需要网上认证激活。 这些短信内都含有不明网页链接,点击链接后,用户则被要求填写银行卡号、取款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一旦填写这些信息,银行卡内资金就会被立即盗刷。 长沙市反诈中心快速处置、积极反制,指导6名信用卡被盗刷的受害人挽回损失,并拦截封停了这些钓鱼网站。 长沙市反诈中心民警揭露此类诈骗手段称,骗子往往冒充相关部门,模仿官方短信的格式、语气等,广泛发送诈骗短信。短信内容会提及“ETC过期认证、失效激活”或者“医保停用、失效”等信息,并附带网页链接,诱骗市民点击链接,在网上“认证激活”。实际上,这些网址都是指向钓鱼网站。一旦市民填写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码、验证码等信息,骗子就能通过钓鱼网站的后台,同步获取到市民的隐私信息,将银行卡里的钱转走。 “当收到的短信里提到‘ETC被锁定、禁用’‘医保、社保被停用’等内容时,就一定要格外加强警惕。”内容,民警提醒称,以“000”或者“+82”等开头的短信均为境外发送的短信,存在诈骗风险。尤其是短信中包含不明网站链接的,请谨慎点击。陌生短信中的链接可能含有木马病毒,有的点击进入后,可能会自动获取手机最高权限,从而盗刷银行卡内的资金。 民警提醒市民,办理ETC等相关业务,可直接到各大银行等正规机构网点进行办理,有疑问请直接向当地营业厅咨询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咨询;办理医保等相关业务,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官方渠道进行办理。如遇信用卡被盗刷,请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并证明消费款项不是本人所为。
02/22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理性消费 预付式消费需谨慎
在教育培训、美容美发、洗车、健身等服务领域,预付式消费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模式,以其优惠和便利等特点受到一些消费者追捧。 日前,广州市番禺区消费者委员会发出提醒,许多商家通过夸大折扣力度、承诺各类虚假优惠信息诱导消费者付出几千甚至几十万元办理预付卡,而在其后消费中往往出现霸王条款、不兑现承诺、甚至擅自中止服务等各类侵权问题,更有甚者以欺诈为目的,在开业初期或收到预付款后便卷款跑路。 从近几年番禺区消委会受理涉及“预付式消费”的投诉情况来看,部分商家擅自变更服务承诺或拒绝履行服务承诺,以装修、维护为由停止营业、地址发生变更等不予退费等售后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 对此,番禺区消委会提示广大消费者:一是理性消费,警惕过长周期、过多金额的预收费。不要因为商家宣传优惠折扣而冲动消费,预付款的消费使用周期越长,消费者的风险越大,消费者尽量不要一次支付过多金额,以免商家停业走人、携款潜逃而导致损失。二是谨慎选择商家。尽量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企业。三是签订合同,警惕不公平格式条款。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务必要签订书面合同。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预付款的使用期限、如何退款、违约责任等方面规定。四是索取合法收费凭证,保留维权证据。索要以商家名义开具的正规发票,警惕商家以收款收据等“白条”替代消费凭证。同时,务必要保管好经营者的有关宣传册页、预付款协议、付款凭证和个人消费记录等,便于在发生消费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五是主动维权。消费发生纠纷,消费者可及时拨打广州市12345热线投诉;一旦发现商家有骗取预付款或卷款潜逃情况,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02/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亏本生意”隐含诈骗套路
近日,由浙江省新昌县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梁某诈骗一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梁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6万元。 “内部渠道,中石化、中石油油卡9折出售!”2020年12月,朱某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声称可低价购买油卡,很是心动。于是,她联系了卖家,一个月内共购买了价值87.6万元的油卡,实际支付78.6万元。 “便宜”来得如此轻松,尝到“甜头”的朱某便加大“投资”。然而,随着“投资”越来越大,油卡到账的进度却越来越慢,卖家谎称春节期间油卡紧俏,需要领导层层审批放款,一等再等,一催再催,却总也到不了账。后朱某感觉被骗,遂报警。短短两个月,朱某被骗61万余元。除了朱某,还有30多人先后被骗。 经查,“卖家”梁某,30多岁,怀有身孕,疫情期间赋闲在家,没有固定收入,且身负大笔债务。面对不断增加的经济负担和催债压力,朋友圈的一条油卡广告让她找到一个快速来钱的方法:先在朋友圈发送“内部渠道有打折油卡”的消息吸引顾客购买油卡,然后将顾客的打款用来还债和个人消费,待第二个顾客“上钩”后,再用这个顾客的钱购买油卡给上一个顾客,利用时间差获得资金来填补债务漏洞。 梁某通过朋友圈发布了第一条出售打折油卡的信息后,没想到生意还挺好,不断有人付款预定打折油卡,梁某拿着预收款到中石化原价购买油卡后交付给购卡人,取得购卡人的信任。一传十,十传百,购买打折油卡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千元到几万元,更有人主动联系愿意做她的专门代理。随着代理人数的不断增加,梁某也不停地扩大客户群、拓宽客户源,通过以新还旧的方式维持着资金链,就这样,2000万元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梁某的口袋,梁某先后从中获利370余万元。 艰难维系8个月后,通过原价购买油卡再打折出售造成的亏空越来越大,预收款和实际交付油卡之间差额已有300多万元。因为新顾客交钱的金额远远达不到买卡需要的金额,梁某交付油卡的速度越来越慢,顾客在催促之余便起了疑心,客源不断流失。最终,梁某资金链彻底断裂,被害人报警,梁某的骗局被彻底揭露。
02/14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临期食品真的物美价廉吗?中间商揭露一些临期食品翻新销售以次充好等问题
原价9.9元一盒的甜点只需5元能到手两盒;一箱牛奶的单价立降50%;网红饮料不仅降价还买一赠一……食品价格大优惠背后的玄机,是保质期即将到期,这类食品又被称为临期食品。 近年来,临期食品市场越来越火热。线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这一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突破一亿;豆瓣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一年多来聚集了近10万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相关视频综合播放量达到千万以上;线下,各大超市设置临期食品促销专区、开设临期食品专卖店。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临期食品火爆后,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篡改临期食品的生产日期,用过期食品冒充临期食品;一些消费者缺乏挑选临期食品的知识和经验,一次性购买大量临期食品,却无法在保质期内食用完,导致食品浪费…… 多位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规范临期食品市场需要多措并举,相关部门可以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除了标注保质期外,还可以再标注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方便顾客辨别。 商家缺乏提醒意识未按规定分类陈列 2021年12月23日,家住天津的刘女士发现自家小区门口的零食店门前堆起了一摞某品牌绿豆饼。这款绿豆饼平日售价是一盒9.9元,如今3元一盒,两盒只要5元。 看到价格便宜,刘女士便买了两盒绿豆饼,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就发现保质期有问题。“保质期60天,生产日期是10月23日,买到手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天,不敢吃了,更何况一晚上也吃不完。”刘女士吐槽说。 次日早上,刘女士去找店家理论,却发现这款临期绿豆饼已经下架了,“没有购物小票,之前店家也没有提醒,只能自认倒霉”。 早在2012年6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 2021年4月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但记者调查发现,线下实体店中,许多超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临期产品销售区,而是和正价产品混在一起出售,有不少消费者以为这是商家的促销手段,没看清保质期就购买,过几天准备食用时却发现已经过期;即使在销售临期食品的店铺中,一些商家也不会醒目地标注临期商品的具体生产日期和到期时间。 记者随机向某电商平台上5家销量靠前的临期食品专卖店客服咨询能否告知所卖商品还有多久到保质期,对方均回复说肯定在保质期内,具体什么时候到期却不再回复,还有店家甚至回复称不清楚还有多长时间过期。 还有一些商家会用“赏味期”代替“生产日期”印在食物包装上,食品是否过期根本无法得知。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赏味期”其实是日本的说法,是指食物最佳的品尝期。“赏味期”和“临期”食品,可能会在口味、风味上略有差异,但在质量和安全上没有差异,不过消费者却容易混淆,建议商家在食品上注明两个日期,一个是最佳品尝期,另一个就是保质期,便于消费者选择判断。 篡改日期以次充好货源品质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对临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临期食品收购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来自安徽的临期食品收购商王杰告诉记者:“以前进货的时候,对方恨不得赶紧脱手。现在临期食品火了,收货时要先报价,往往还正在商量价格,货已经被别人收走了,做临期食品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王杰说,临期食品一般的正规拿货渠道,包括经销商库存、品牌方直供、社区团购供应商、连锁超市退仓等。“大部分品牌退仓剩余保质期都是一两个月,只剩几个星期的也比较常见,我们很少拿这种货,临期食品是一个快进快销的行业,进货量都比较大,万一卖不出去,钱都要赔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家会虚标原价,甚至篡改生产日期,用过期商品冒充临期商品,或者进购一些渠道不明的食品,欺骗顾客。”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咨询了5家店铺,对方均保证进货渠道正规,不会出现问题,但没有一位客服正面回应进货渠道。在一些商品的买家评论中,记者看到许多人提到“买到的八袋饼干全碎”“吃了几次都拉肚子”“和朋友在超市里买的东西不一样”等评价。 王杰发现,一些商家将已经过期的食品重新喷码后再上架,而容易重新喷码的过期产品往往是油墨印制的生产日期,烫印、激光印、钢印、热压印的生产日期很难改变。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注意周围是否有被擦拭的痕迹,喷墨是否均匀鲜亮、能否用水擦拭等。”王杰提醒道。 朱毅说,为了追逐不当利益,确实存在一些商家将过期食品换个“马甲”,贴上临期食品的标签再次流入市场等现象,这对于休闲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不利,也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购买体验。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商品并不一定是真临期,有的商家趁机将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以临期名义出售吸引消费者购买。 记者在一些网店和实体店发现,放在货架上的许多商品都是刚生产出来的非大品牌产品,价格仅比原价略便宜。面对休闲食品行业迅速推陈出新的现状,一些商家另辟蹊径,转至临期商品店正价售卖。大牌产品引流,带动小品牌产品清仓营利,成为临期食品商店的营利新模式。 这些问题也导致购买临期食品成了开盲盒,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一些社交平台上,针对此类问题的吐槽不胜枚举。有人称,某些网店售卖进口零食,调包商品复制正品,包装袋上全是英文,不仔细看发现不了端倪,但一尝就能判断出是调包的,体验感很差。“折扣力度大”“进口好物”“实现零食自由”等促销口号很容易让人上头,一下购买很多打折商品,实际上羊毛没薅成,还落入了促销噱头下的消费陷阱。 商家顾客注意自查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临期食品市场存在的浪费、标签不规范等问题引起了国家及各地相关部门的关注。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可以买吗?》等5条科普短视频,从选购、制作、食用、储藏等不同角度介绍和解读相关食品安全知识,提醒消费者按需购买临期食品,不要囤积,以免过期变质造成食物浪费;临期食品买回家后,最好在保质期内吃完。如果食品过期,出现膨胀、异味、霉变等情况,应当丢弃。 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要求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指导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近日,以江苏省苏州市临期食品试点工作为契机,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临期食品反浪费指南》两项制度规范,明确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指导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临期食品专用、专人管理货架,完善临期食品专项管理制度。打造苏州首个临期食品网络交易平台,直接对接本地大型食品企业和各大商场超市,提高了临期食品处置能力及食品消费服务质量。 为规范临期食品市场,朱毅建议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行业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等违法行为,商家也要提高自律意识,尤其是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督的社会职责。 据朱毅介绍,之前北京针对临期食品出台过一个很详细的标准,其中临界标准也非常清楚。比如保质期为一年或更长时间的临期设置在到期前45天,如糖果罐头;保质期在6个月至一年间的食品的临期是在到期前20天,如常温奶。保质期在3个月至6个月之间的,临期是指到期前的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个标准研究并制定临期食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朱毅说。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告诉记者,临期食品管理措施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食物捐赠制度。比如,美国的食品银行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会将超市中临期食品收集起来,部分用于捐赠,“我国也可以向食物银行方向慢慢规范发展”。 “此外,除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保质期外,还可以标注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对过了最佳食用期的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或直捐赠给慈善机构。对于临期食品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成升魁说。
02/07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集五福也有诈?警惕!
又到了一年一度“集五福”的时候。集福虽有趣,但更要理智,特别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为了参与这个“亿元的大项目”,还没等到开奖,就被骗子盯上了。骗子以“福”骗人的套路有哪些?一起来看。 套路一:骗子借以互换“五福”诱导受害人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当受害人扫描植入木马病毒的二维码链接的页面后,嫌疑人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进一步实施诈骗犯罪。 提醒: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扫! 套路二:一些人为了集齐“五福”,会在网上搜索购买“五福”,骗子利用了这一点在网上发布出售信息。一旦有受害人搜索到这些信息,骗子就会诱导对方添加QQ、微信等好友,然后要求受害人发不同金额的红包,并表示在收到红包后兑现“福卡”。实际上,骗子在收到红包后不仅不会兑现“福卡”,还会马上将受害人删除或拉黑。 提醒:集“福”只是图一乐,花钱买“福”很好笑! 套路三:不法分子冒充熟人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送“五福”,并附上“恶意链接”。当对方点击该链接后,不法分子就会盗取对方的个人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要点! 套路四:不法分子通过添加支付宝好友后,以“达到福卡赠送上限,需要校验码”为由,骗取对方校验码信息。 然而,此时的校验码,正是重置支付宝账户登录密码的验证信息。在顺利通过验证后,不法分子会第一时间重置登录密码,进而将对方支付宝账户的钱转走或消费付款。 提醒:校验码信息别乱给! 如何预防“集五福”骗局 要警惕陌生人以送福卡为由添加好友,尤其是要小心那些头像虽然是熟人,但无法验证真伪的陌生好友申请。 不要从陌生人处买“福”,卖“福”或许只是不法分子设计的诈骗手段。 不要轻易扫描陌生人发来的“福”卡链接,其中很有可能夹带木马病毒,以窃取受害人个人信息。 不要告知陌生人你的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01/29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春节消费谨防“低价套路”甄别虚假促销和诈骗
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春节期间的消费问题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谨防低价套路,加强防范。 中消协表示,随着2022年春节的日益临近,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纷纷推出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对此,中消协整理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几种“低价套路”,希望广大消费者加强防范,防止“中招”。 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 中消协曾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开展了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活动,发现在售的食品中混杂着一些“山寨”食品和“三无”食品,由于这些“问题”食品大多使用不明原料,生产过程也不规范,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但因价格低廉,若消费者只关注价格就很容易“中招”。 近日,还有媒体公开揭露了低价水饺、低价肉丸的原料来源及“生存之道”,通过走访多家冻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并深入食品生产一线,发现个别速冻食品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销售的猪肉水饺中添加鸡肉,肉丸产品中添加鸡脖泥、鸡架泥等行为,且并未在包装上注明。 专家表示,使用鸡脖泥、鸡架泥等骨泥代替原有肉类的行为,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会降低产品的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挑选年货美食,在考虑价格的同时,更要重视安全和品质。要检查商家是否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经营资质,建议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家处购买食品。其次,关注食品的标签信息,特别是商标、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执行标准、食品生产许可证号、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等,了解产品基本情况,防范“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及过期食品,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社区团购“薅羊毛”,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 社区团购是依托电商平台、社群等工具开展的消费品团购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拼团的形式,购买到价格较为低廉的商品。中消协表示,社区团购凭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成功吸引大批社区消费者纷纷“跟团”。但在社区团购“光鲜”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其中低价低质问题最为突出。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在进行社区团购时,一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谨慎选择微商、社交平台及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二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如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三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抵制低价的诱惑,避免过度囤积造成浪费。四要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以及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等信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进行维权。 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让利为假,盈利为真 中消协提示,一些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促销看似让利消费者,用“免费”“0元购”“秒杀”“充多少送多少”等作为诱饵,实则是诱导消费者“上钩”。有的是质量特别低劣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在服务质量上缩水;有的是产品免费赠送,但要使用该产品还需额外支付费用;有的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办理了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有的是诱导消费者充值大量的预付款;有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再推送各种广告或是出售盈利;有的是暗藏木马程序,消费者一旦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将面临较大的财产安全风险等。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一要警惕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仔细辨别促销的真伪,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对于涉及分期付款的,要全面了解相关规则,并衡量自身的偿还能力。二要理性充值,对于“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充值的,要结合商家的信誉度、消费者自身经济能力和消费需求等综合考虑,建议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三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不随意填写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远离“不合理低价游”,当心“游游游”变成“买买买” 近年来,“不合理低价游”引发的强迫购物、产品质量纠纷、侮辱消费者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旅游景区形象,影响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合理低价游”往往打着“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旅游补贴”等噱头进行包装,实际却暗藏着损害游客利益的“陷阱”,如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这些行为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容易产生消费纠纷。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抛却贪图便宜的心理,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行社的口碑以及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等因素,并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详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旅游行程安排及双方的违约责任。若发现旅行社的合同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定要提前与旅行社协商解决,切不可盲目签约。 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擦亮双眼,甄别所谓的“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精明消费,畅享实惠。
01/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防范“假优惠、真套路”陷阱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春节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低价不等于实惠,消费者要擦亮双眼,甄别所谓“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 每年春节前夕,都是“买买买”旺季。人们揣着满心的喜悦及鼓鼓的钱包,购置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及旅游产品等各类“年货”,送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也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如此好的销售时机,商家自然不会错过。线上线下促销满天飞,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中很多是“真实惠”,但也有一些是“假优惠,真套路”。 如,某些商家在年终岁末喜欢用“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招数,复杂的算法及使用规则让消费者恨不能变身“数学家”。又如,每逢春节前夕便会在大街小巷冒出来的“清仓甩卖店”,多打着“年终清库存”“回笼资金”的旗号,卖的东西极其便宜,但其中的“杂牌品”或“无牌品”品质没有保障,所谓“品牌货”也是真假难辨。而且,此类“清仓店”多以短租形式租下闲置商铺,玩的是“快闪”,若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难以讨说法。 这些“假优惠,真套路”的存在,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无益于消费市场的优化发展。怎么办?加强监管是一个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巡查,根据消费者投诉及时对某些商家的不良经营手段加以惩戒,清理某些不法商家,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需求端和供给端也要一同“升级”。于消费者而言,要“升级”得更为理性,更懂得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于经营者而言,则要“升级”得更为尊重消费者。经营者须明白,消费者确实喜欢价廉,但如果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而耍一些“假让利”花招,短期内可能可以糊弄一些人,但从长远来看只会失去消费者信任。而为了追求低价牺牲品质就更不可取。消费者不仅看重价廉,亦看重物美。不少经营者的成功案例也告诉我们,通过生产流程的优化、销售渠道的改进等,完全可以同时实现价格的下调和品质的提升。只有更加尊重消费者,多些诚意,少些套路,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赢得未来的发展机遇。
01/25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年底谨防冒充“公检法”骗局
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联动松北公安分局、阿城区公安局成功预警劝阻两起电信网络诈骗,避免群众损失44万元。 “如果你们再晚一步,密码就输进去了,我的24万元积蓄就被骗了,太感谢你们了。”回过神来的闫女士眼含泪水激动地对民警说道。 1月7日16时许,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经工作发现,家住松北区的闫女士疑似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立即指令松北公安分局反诈中心开展预警工作。经电话了解,闫女士称有公安局联系她,自己的银行卡涉及境外洗钱被通缉了,刚刚通过视频通话配合“警方”制作了询问笔录,且声称“不用管了”。 情况紧急,民警担心闫女士已经被严重洗脑,一面告知不要向对方转账,一面指派辖区北京路派出所上门预警,但家中无人,闫女士又拒不透露所在位置。几经周折,民警终于在南京路的一家邮政银行找到了正要汇钱的闫女士。为了揭穿骗子的真面目,民警随即拨通了骗子的视频通话,可对方直接挂掉。闫女士这才醒悟对方是骗子,差一点就把自己的辛苦赚来的24万元转走。随后,民警耐心地给闫女士揭露了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套路。 无独有偶。1月7日18时,一起冒充客服的电诈案件正在阿城区上演。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立即启动三级预警联动机制,指令阿城区公安局反诈骗中心紧急开展见面预警。辖区派出所民警赶到李女士家中,发现她正按照嫌疑人的诱导填写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千万不要给验证码,那是骗子”,民警立即上前阻止。 原来,李女士下午接到网购客服的电话,称购买的面膜有质量问题,要进行双倍赔付,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和一个验证码核实身份。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客服退款类诈骗,民警结合以往的案例讲述了诈骗分子的手段套路,最后还向李女士宣讲预防电信诈骗的知识。“还真以为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要赔偿呢,这张银行卡里有20万呢,幸亏你们及时到来,不然这年都过不好。” 警方提示: 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办案,从未设立过“安全账户”,如涉及资金转账一律不要相信;网购平台客服不会主动添加微信、QQ好友等方式,来处理退货、理赔、提高信誉、消除不良征信等,所谓“客服”能准确说出消费者的详细信息,一定不要轻信。 广大市民朋友要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及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和“金钟罩”警民联防小程序,遇到可疑情况可拨打96345反诈专线咨询,如被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01/21 风险提示